本報記者 余建華 本報通訊員 朱淑萍 鄭佳萍
不久前的一個清晨,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人民法院東關人民法庭庭長丁國芳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77歲的老嚴掩不住喜悅,激動地說:“丁法官,井水清了!”這聲樸素的報喜,為一場長達七年的鄰里紛爭畫上了休止符。
一口水井:七年鄰里恩怨的源頭
2025年5月,一份長達5頁的民事起訴狀,沉甸甸地壓在丁國芳的案頭。字字句句是老嚴對鄰居老陳的控訴:污染水井、侵占公共場地、柴灶濃煙“毒害”家人健康……這份訴訟文書,更像是一封積蓄了七年怨恨的“宣戰書”。
丁國芳決定前往實地看看。當天下午,她來到現場,老嚴指著兩家間那條淤塞的排水溝說道:“2018年那場大雨過后,井水就渾了,一股子洗衣粉的嗆人氣味,肯定是他家排的洗衣臟水倒灌進來了。”
原來,陳家的洗衣廢水長期通過緊鄰嚴家水井的明溝排放,隨著時間的推移,溝渠淤塞,污水開始滲入井中。嚴家要求陳家將排水管改道,陳家則一直拒絕。
隨后,爭執不斷升級:嚴家截斷自家門前的明溝阻擋陳家排水,陳家則安裝鐵門“劃清界限”;嚴家指責陳家柴灶煙囪“毒害”家人健康,陳家反稱嚴家門戶朝向不對,自受其害……
走訪過程中,丁國芳嘗試讓雙方坐下來談一談。老陳一口拒絕:“法官,不用談。我不怕,我已經準備好打十幾場官司了!”
老嚴也撂話:“打!打到分出個黑白為止!”丁國芳趕緊止住兩人的話頭。
一條管道:破解困局的關鍵鑰匙
丁國芳清楚,雙方的矛盾已經糾纏多年,若憑借判決結果強行切割,不一定能縫合傷口,反而有可能撕裂出更多、更深的訴訟裂痕。
癥結在于老嚴家那口被污染的井,而根源則是陳家直排的污水。一個念頭漸漸在她腦中變得清晰:讓陳家的生活污水改道,繞開嚴家地界,接入村里日益完善的公共排污管網。
想法雖好,落地卻難。改道工程需破路鋪管,誰來承擔這筆費用?丁國芳決定向長塘村黨總支書記楊青夫求助。
這位熟諳鄉土人情的村支書望著眼前淤塞的溝渠和兩家高筑的“心墻”說,早幾年村里規劃確實粗疏,共用排水是常態。接入公共管網,本就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重要部分,也是改善全村人居環境的長久之計。按照政策,只要村民愿意,費用村里會負責。如今管網有了,老陳家卻怕麻煩不愿改,矛盾才越積越深,重點是做好他家的工作。楊青夫表態,“丁法官,有用得著我們的地方,你盡管開口”。
至此,解開這場困局的“鑰匙”已經找到,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解開兩家的“心結”。
一隅三反:從個案化解到長效治理
接下來,丁國芳和楊青夫將雙方請到一塊談談。丁國芳從法律層面釋法明理,向雙方闡明權利與義務的邊界:陳家有排水權,更有避免損害他人之責;嚴家維護自身權益并沒錯,但不能采取過激截堵的方式。楊青夫則用“拉家常”的方式軟化雙方對峙:“老陳,你可是老嚴叔看著長大的。”說罷又轉向老嚴,言辭懇切:“嚴叔,老陳家的娃娃從前最愛來院里聽故事,你還常塞糖給他呢……難道你們真要看著這情分斷在一條水溝里?”
在法理情的共振中,兩家那扇被積怨封住的心門,終于透進了和解的光亮。
十天之后,施工隊進場測量;兩周,路面被小心破開,嶄新的管道將污水直接引向村排污總管,徹底斬斷了對水井的威脅;陳家柴灶的煙囪調整了方向,不再將嗆人的濃煙灌向嚴家院落;公共場地重歸整潔,雜物被清理,那扇鐵門依然立著,但主人鄭重承諾“永不落鎖”。
一個月后,老嚴主動提交了撤訴申請,那口被污水污染的井,已澄澈如初。
個案雖結,丁國芳的步履卻未停歇。她深知,類似的鄰里“頑疾”絕非個例。她與轄區內眾多像楊青夫這樣扎根鄉土的村社書記們圍坐一堂,將“井水案”的解法進行分析提煉,凝聚成了一套“村社解紛工作法”:法官下沉走訪,察實情于阡陌之間;法庭村社聯動,聚合力于調解一線;糾紛閉環跟蹤,求實效于案結事了。
這套務實的解紛工作法,目前已成功化解了當地十余起類似的相鄰權糾紛,法官和村干部并肩穿梭于田埂巷陌,在修復一口水井的清冽、疏通一條水管的梗阻、拆除一扇心門之鎖的過程中,讓“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智慧,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余建華,朱淑萍,鄭佳萍)
來源:人民法院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