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陸緣
通訊員 黃婷婷 鄭心怡
實習生 占濼涵
深秋午后的江夏湖泗街大屋陳村,空氣中飄蕩著新翻耕泥土的氣息。村頭幾棵桂花樹下,老人帶著孫女在水泥馬路上閑庭信步,十分悠閑。
光谷派駐村的工作隊員祝衛民和老人打了個招呼后,徑直往背后山里的油茶地走去,查看油茶生長情況。今年是他駐村工作的第十個年頭,大屋陳村的一草一木他都很熟悉。
![]()
主動申請回到家鄉工作
2016年,隨著精準扶貧工作持續推進,要求有一批年富力強的工作隊員到湖泗街的村莊開展駐村工作。得到消息后,46歲的龍泉街干部祝衛民主動申請,帶隊來到湖泗大屋陳村工作,并擔任駐村工作隊隊長。
來到村里后,祝衛民立刻融入了鄉村,協助村兩委、幫助工作隊其他隊員開展工作。“他們聽不懂湖泗方言,在和村民溝通時,常常各說各話。”相較而言,祝衛民有著天然的優勢,他是湖泗本地人,老家南山村離大屋陳僅十公里距離,“這里的語言、地方風俗我都門清,村里很多人都是老熟人,回到家鄉更利于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他說道。
每到傍晚時分,大屋陳村的村民就會聚集在一塊嘮家常,祝衛民就帶著隊員們上前“套近乎”,在閑聊中,他們很快掌握了村民們的需求,缺哪些生產資料等。“工作沒有什么巧,就是走村串戶,和村民們打成一片。”他笑著說。
駐村后,他帶著工作隊全面摸排大屋陳村貧困戶的基本情況,他了解到村里留守人員大多數為6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創收能力不強,每年種點基本口糧、養點家禽。”為此,他想到聯系幫扶企業省科投,提供園林綠化等工作,在農閑時為村民增加收入。
村灣提前3年脫貧摘帽
“我們不能直接給錢,扶貧先扶智。”讓他印象最深的是,駐村不久,在查看資料時,發現一位才30多歲的貧困戶,“這么年輕,有手有腳,怎么是貧困戶。”帶著疑問,他和工作隊上門了解,才知道因一次車禍,讓智力受到一定程度損傷,還有子女在上學,生活很困難。
“不能讓一家人對生活失去信心。”祝衛民通過相關政策文件,為他們一家申請了低保。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后,工作隊幫助他們開展養豬生產、種植西瓜等,并幫忙打開銷路。
在工作隊的幫助下,他們一家很快從貧困戶變成了脫貧戶。如今,一家人生活越來越好,其子女在學校接受教育,一切向好的方向發展。
“要想富、先修路。”祝衛民記得剛來村里時,村里只有一條泥巴路,每逢雨天,全是泥漿,根本下不了腳。工作隊將這一情況上報給湖泗街、龍泉街以及光谷社會事務局,同時協助村兩委集合多方力量,終于讓村里告別了泥巴路的時代。
在工作隊的協助下,大屋陳村于2018年整村脫貧,提前3年摘帽。“作為工作隊隊長,當聽到這一消息后,我感到十分自豪。”祝衛民高興地回憶道。
高興十年駐村給村灣帶來了變化
“他總是任勞任怨,對工作較真,協調矛盾能力非常強。”提到祝衛民,大屋陳村書記陳家斌贊賞有加。
但就是這份較真,差點“斷送”了他的駐村生涯。2020年初的一天晚上,他突感不適,說不出話了。前往醫院后,被診斷為腦梗,直接住院治療。“我這個人就是性子急,風風火火。”采訪中,祝衛民語速很慢,時常想起一個詞,表達不出來。
出院后,他沒有過多休息,很快回到村里工作。然而,回到村里后,他開始感到力不從心,在街道開會時,因在康復期,很多會議內容無法完全掌握。“作為隊長,精神吃不透,怎么帶領18個隊員開展工作。”于是,他主動辭去了工作隊長一職。
![]()
“老祝真是不容易,他真是帶著對家鄉的感情在開展駐村工作。”接替他的工作隊隊長葉青山說道。
2021年,他建議村里組織種植油茶,發展一份產業。“湖泗處于丘陵地帶,適合種植油茶。”他說,農戶種植一畝,就會少買食用油,吃不完的還可以賣出去,“少付出,就是多一份收入。”在他們的發動下,不少村民積極響應,種植了油茶,再過兩年便會迎來豐收季。
記者隨工作隊前往大屋李灣油茶種植地,看到不少油茶樹長勢良好,已經結果。看著自己的成果,祝衛民不自覺地彎腰察看,十分高興。
![]()
“很高興這十年來,我們為家鄉振興盡了一份力,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站在油茶地里,祝衛民風輕云淡地說自己“問心無愧”。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