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6日報道 據德國“中國平臺”網站11月4日發表題為《標準化:中國制定未來技術標準》的報道,內容編譯如下:
誰制定標準,誰就掌控市場。這一見解在全球技術變革時代正煥發新的意義。當歐洲和德國努力爭取數字主權時,世界其他地區正目標明確地把技術標準化用作地緣政治工具。
中國和美國正戰略性對國際組織進行投資,以便在全球范圍內確立各自的標準。德國可以保持其強大的初始地位,但在未來的關鍵技術領域卻面臨壓力。德國標準化學會最新發布的《標準化晴雨表》印證了這一點。該晴雨表分析了標準化領域國際分工的變化情況,并將分析結果提供給“中國平臺”網站。
德國在關鍵工業領域制定規則。這一點在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各個秘書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德國領導了17.06%的國際標準化組織秘書處,領先于美國和中國。德國標準化學會董事局成員茜比勒·加布勒說:“與10年前相比,德國在國際和歐洲標準化領域的地位得以保持。”
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正在獲得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加布勒強調,德國在傳統工業領域的優勢并不令人意外,但在數字化領域,情況則較為嚴峻。她說:“在歐洲標準化領域,我們在數字化方面占據優勢。但在國際層面,我們的利益相關方需要更多參與,才能在未來標準的制定中擁有發言權。”
在歐洲,德國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德國在化學、醫療保健、勞動安全與機械制造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然而,在關鍵的數字領域正出現權力真空,而中國正日益填補這一真空。在全球范圍內,德國僅領導了4.2%的國際標準化組織數字領域秘書處,而美國則領導了三分之一的國際標準化組織信息技術領域秘書處,并在人工智能、云技術和數據中心等領域制定標準。中國正擴大其在人工智能這一未來領域的影響力,并重點布局腦機接口等領域。日本在語言處理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德國則專注于信息安全、網絡安全、數據保護、量子計算,這些領域雖然重要,但有的屬于次要領域。
加布勒認為,德國目前仍受益于其標準化體系的歷史優勢。她說:“幾十年來,我們在領導秘書處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但形勢正在發生變化:關鍵在于誰能獲得新興技術領域的秘書處領導權,從而主導國際標準化。其他國家正有針對性地進行投資,以確保在新領域的影響力。
中國的做法尤為明顯。歐洲的標準化工作由產業界和公共部門共同承擔,而中國則由國家主導。加布勒說:“在中國,政府確定該國希望在標準化方面占據領先地位的戰略領域,并有針對性地投入大量資源。”標準化被用作經濟和技術發展的杠桿。
中國采取了戰略性方法,其國家標準化戰略明確了該國想加強其地位的關鍵領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