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啰大家我是小格!今兒跟大伙嘮嘮印度這事兒,一邊喊著GDP超日本、空軍全球第三,一邊外資瘋狂跑路,實體投資跌了96%還多。
我扒了扒,地緣翻車、營商坑人、國內還吵翻天。
你說這“崛起”到底是真厲害還是裝樣子?接著看咱慢慢捋!
![]()
![]()
從“全球第四經濟體”到“外資逃離重災區”
印度今年最常掛嘴邊的兩個“成就”,一個是經濟,一個是軍事。
經濟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它GDP能到4.19萬億美元,超越日本成全球第四,這數字一出來,印媒直接嗨了,連印度央行都出來“背書”,說這是“市場成熟的證明”。
軍事上更敢吹,美國《世界現代軍用航空名錄》把印度空軍排到全球第三,超過了不少傳統軍事強國。
印媒還特意強調,“別光看人家戰機數量多,咱有實戰經驗!新多爾行動里,咱的戰機和人員都是‘精英’,打仗靠‘精’不靠‘多’。”?
![]()
可這“實戰經驗”到底有多少成色?周邊國家心里都門兒清,就說之前的印巴沖突,印度自己宣稱“大勝”,可資本根本不買賬,當月實體工業的外資凈流入才3500萬美元。
要知道印度有14億人口,一直喊著要搞“制造業升級”,一個月就這么點外資進來,別說升級了,連維持現有工廠運轉都費勁。
更別提空軍裝備的性價比,印度之前買的陣風戰機,單價曾高達2.88億美元,就算這次重啟的“中型多用途戰斗機項目(MMRFA2.0)”,114架戰機總價226億美元,單價也快2億了。
而國際市場上,同類型的戰機不少才1億美元左右,連印軍內部都有人私下吐槽“這買得也太貴了”。
![]()
和這些亮眼數據比起來,外資“用腳投票”的態度就實在多了。
2023年,印度實體領域的外資凈流入還有200億美元,2024年直接砍半剩100億,到2025年再跌,只剩3.53億,跌幅96.5%,說白了,兩年時間里,外資對印度實體的投資幾乎快“歸零”了。
單看今年8月,外國凈投資直接變成-6.16億美元,同比下降159%,創下近十年單月最大跌幅。
股市的情況更糟,今年以來,外資從印度股市凈流出170億美元,印度直接成了亞洲外資流出最嚴重的市場。
![]()
不少國際投資機構都分析,這不是“短期波動”,而是“長期信心流失”,截至2024年,外國直接投資凈流入占印度GDP的比例,已經跌到0.7%,是近20年最低。
而投資凈流出占比卻升到0.6%,是近10年最高。
說白了就是,進來的錢越來越少,出去的錢越來越多,印度的資本市場正在遭遇“雙向抽血”。
更諷刺的是印度官方的反應,第二季度印度報出7.34%的GDP增速,印度央行還嘴硬說“允許資本自由流動,這是自由民主的最佳證明”。
![]()
可嘴上再硬,也得面對現實,10月份推出11條改革,說要放寬銀行監管、給外資貸款優惠,結果外資根本不買賬。
不是外資不給面子,是大家早摸清了印度的“套路”,早有說法“印度掙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所謂的“放寬限制”,在外界看來更像是“放寬給印度本地企業轉賬的限制”,誰愿意把錢投進去當“冤大頭”??
![]()
![]()
戰略迷局
莫迪政府早就想當“南亞霸主”了,可最近幾年的地緣布局,幾乎是“投一個虧一個”。
先看阿富汗,印度把前總統阿什拉夫?加尼當“關鍵棋子”,想通過他擴大在中亞的影響力,順便削弱巴基斯坦的勢力。
為了拉關系,印度不僅前后投了30億美元支持加尼,還特意在“加尼生日”發祝福,結果后來發現,生日日期是維基百科上的假信息,鬧了個好大的笑話。
更慘的是,塔利班掌權后,加尼直接跑路了,印度在阿富汗的大使館只能關門、項目全停,30億打了水漂,啥也沒撈著。
![]()
再看斯里蘭卡,印度支持戈塔巴亞當總統,人家上臺才10天就訪印,莫迪還特意交代“某大國在你那兒搞投資,幫我壓一壓”,尤其是漢班托塔港,離印度海岸就幾公里,印度一直盯著不放。
結果2022年斯里蘭卡爆發經濟危機,戈塔巴亞要跑路,印度說拿35億救他,最后錢沒見著,人先跑了。
等反對黨上臺后,直接疏遠印度,轉頭找其他國家合作,印度在斯里蘭卡的影響力一夜之間就沒了。
最關鍵的是馬爾代夫,印度花大價錢支持親印的薩利赫,結果薩利赫競選失敗,新總統莫伊斯一上臺就喊“馬爾代夫優先”。
![]()
不僅要趕印度駐軍,還主動向其他國家示好,后來甚至宣布用人民幣結算、對部分國家免簽。
這一下,印度在印度洋的“小美軍”形象徹底崩了,連周邊小國都開始遠離它,有人調侃印度是“戰略掃把星”,跟誰好誰倒霉。
今年5月的印巴沖突,印度本來想趁機“秀波肌肉”,沒成想輸得一塌糊涂,不僅沒占到便宜,還讓周邊小國更不相信它的實力了。
比如尼泊爾,之前對印度還保持“表面友好”,沖突之后,尼泊爾駐巴基斯坦大使天天催本國政府,要加強和巴基斯坦的貿易、投資合作,連邊境合作項目都優先找巴基斯坦對接。
![]()
軍事上沒討到好,外交上又跟美國鬧僵了。
現在印美關稅還卡在50%,最僵的是“印度買俄羅斯石油”這事,美國一直不讓買,印度偏要買。
說實在的,印度也不想跟美國硬剛,但它有自己的顧慮,這次要是在石油上讓步了,下次美國肯定要在農產品上施壓,美國一直想把印度當“替代農產品市場”,可印度自己就是農產品出口國,要是答應美國,本國農民肯定不答應。
可硬剛的代價也不小,印度主要出口的紡織品、工業產品、化學品,對美出貨量連續4個月下降,跌幅37.5%,貿易逆差還擴大到321.5億美元,創13個月新高,這又反過來讓更多外資跑路,形成了“惡性循環”。
![]()
![]()
破局之困
現在印度內外都是麻煩,外資跑路、地緣失利、美印博弈、國內撕裂,莫迪政府想靠“喊口號”蒙混過關,恐怕沒那么容易。
最近有消息說,印美簽了十年國防安保條約,私下里也在談關稅,印度可能會承諾少買俄羅斯石油、多買美國能源和玉米,還可能買美國軍事裝備,換美國把關稅降到25%。
這么看印度有點虧,但以它現在的處境,不妥協也不行,真跟美國撕破臉,莫迪的執政只會更難。
但話說回來,就算跟美國和解,印度的核心問題還在,營商環境沒改,外資還是不敢來,戰略布局沒弄明白,盟友還是留不住,國內矛盾沒解決,政策還是落不了地。
![]()
那些“GDP超日”“全球第三空軍”的亮眼數據,更像是表面光鮮的泡沫,一戳就破。
說真的,印度不是沒機會,它有14億人口的大市場,有一定的工業基礎,要是能放下“自負”,真正改革貪腐、優化司法、穩定政策,外資未必不會回來。
可現在的印度,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喊口號”上,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
就像有人說的,“印度的‘崛起’,不是缺‘全球第四’的名頭,而是缺讓資本安心的制度、讓盟友信任的誠意、讓民眾受益的政策,這些光靠喊是喊不來的。”
![]()
未來印度能不能破局?關鍵看它能不能從“數據狂歡”里醒過來,直面自己的問題。
要是還抱著“硬撐場面”的想法,恐怕再怎么喊“崛起”,也只是自說自話而已。
![]()
![]()
中國成外資“避風港”
而在印度深陷“外資逃離”泥潭時,中國正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實實在在收獲了多重利益。
先是外資配置的明顯傾斜,曾經追捧印度的國際資本紛紛轉向中國,主動型基金對印度的配置比例從高峰時的21%跌至16.7%,而對中國的配置比例則從谷底反彈至28.8%,形成鮮明反差。?
其中日本企業的轉向最為典型,2025年前9個月,日本對華投資同比猛增55.5%,真金白銀的加倉背后,是中國市場的硬實力支撐。
數據顯示,在華日企的投資回報率高達18.4%,遠超其在美國、英國等市場的收益,這種收益優勢成為資本轉移的核心動力。?
![]()
更關鍵的是供應鏈優勢帶來的產業機遇,印度制造業因外資撤離陷入停滯,而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90%以上的零部件可實現本地采購,這種不可替代的供應鏈能力,讓不少原本考慮印度的制造企業最終選擇落地中國。
此外,中國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也成為加分項。
在RCEP生效、中日免簽等政策紅利加持下,制度性交易成本不斷下降,與印度的貪腐、司法低效形成對比,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全球資本布局中的“壓艙石”地位。
從資本流向到產業落地,中國正以實力承接印度流失的發展機遇。?
![]()
![]()
信息來源: 環球網:印度急了!“正以驚人速度撤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5年1—9月全國吸收外資5737.5億元人民幣 金融時報:涉及萬億元外資,證監會這一制度迎優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