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男性
突發撕裂樣腹痛伴休克
外院CT提示巨大腹主動脈瘤破裂!
預計10分鐘后轉診抵達我院!”
近日,一通深夜的急診電話
打破了醫院的寧靜。
聽到“腹主動脈瘤破裂”幾個字
所有值班人員的心瞬間繃緊
腹主動脈瘤,被稱為“人體內的不定時炸彈”,一旦破裂,死亡率高達80%以上。在這場與死神的賽跑中,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血管外科團隊迅速啟動綠色通道,啟用雜交手術室,通過多學科協作,成功完成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拆彈”手術。
深夜響起令人揪心的急救電話
“突發撕裂樣腹痛伴休克,外院CT提示巨大腹主動脈瘤破裂!”急診電話中的每一個字都讓值班醫護的心瞬間揪緊。腹主動脈瘤破裂是血管外科最兇險的疾病之一,每一秒流逝的都是生存的希望。接到轉診通知后,血管外科住院總值班醫生黃其俊立即上報,主任楊紅偉迅速集結手術團隊,一場生命保衛戰悄然打響。
搶救室內,患者面色慘白,意識模糊,腹部膨隆如鼓,觸手可及的搏動性包塊仿佛一顆即將引爆的炸彈。腹主動脈是人體最粗的動脈之一,當動脈壁因老化、高血壓等因素退化時,會局部膨出形成瘤體。一旦破裂,血液洶涌而出,患者很快陷入休克。
楊紅偉果斷下令:“啟動破裂腹主動脈瘤綠色通道!血庫備血!麻醉、手術室、介入導管室全員就位!”指令如軍令,各部門聞令而動,擴容、升壓、轉運……搶救節奏快得令人窒息。
![]()
時間就是生命。在腹主動脈瘤破裂的救治中,每一分鐘都關乎生死。綠色通道的啟動不僅需要速度,更需要精準的團隊協作。從急診識別到術前準備,深圳二院血管外科用多年的實戰經驗,為患者打通了生命的快速路。
雜交手術室里的“拆彈”攻堅戰
面對基礎病多、開放手術耐受性極差的患者,團隊當機立斷:啟用雜交手術室,行腔內修復術(EVAR)!雜交手術室兼具開放手術與介入治療功能,能根據病情靈活調整方案,是現代血管外科應對復雜病例的“利器”。在麻醉團隊主任醫師李嵩山的保駕護航下,患者通過加壓輸血、生命體征調控,勉強維持住手術機會。
手術臺上,血管外科醫生林曉東、余文水、鄺曉鵬迅速消毒鋪巾,穿刺血管,導絲在DSA精準導航下,穿越扭曲瀕臨崩潰的血管腔。患者的瘤體直徑超過10厘米,血管扭曲嚴重,瘤頸極短,錨定區不足——這些因素讓支架釋放難度倍增。
楊紅偉緊盯造影屏幕,反復調整角度,確保覆膜支架既能隔絕破口,又不影響腎動脈血流。那一刻,手術室里空氣凝固,唯有監護儀的滴答聲提醒著時間的流逝。
![]()
當覆膜支架成功釋放,破口被完美隔絕,造影顯示血流恢復通暢時,所有人才長舒一口氣——“炸彈”終于被拆除!然而,戰斗并未結束。患者因大量出血出現了凝血功能障礙、酸中毒和腹腔高壓,被轉入ICU。重癥團隊24小時輪守,呼吸機支持、內環境精細調控、抗感染治療……歷經4天生死拉鋸,患者意識逐漸轉清,拔管后那句“謝謝大夫”,讓所有疲憊化為感動。
8天后,患者順利出院,一面“救死扶傷,恩重如山”的錦旗,為這場戰役畫上圓滿句號。
醫生提醒,主動脈是人體最大的動脈之一,負責向下半身輸送血液。當動脈壁因老化、高血壓、動脈硬化或遺傳因素導致彈性纖維和膠原蛋白退化時,局部血管壁會逐漸變薄并向外膨出,形成瘤體。典型癥狀包括:突發劇烈腹痛或背痛、低血壓、意識模糊等,一旦出現這些癥狀要警惕,需立即就醫并進行手術干預,延遲救治死亡率極高。
來源 | 深圳晚報綜合(記者 林濤、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
編輯 | 張裕麟
審讀 | 伊諾
二審 | 陸楚一
三審 | 蔡志軍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