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會已成為一大“酷刑”。比如下述場景,參與過的都深有體會:官腔滿滿,長篇大論,最后一致通過;全程面對PPT,講完PPT也就開完了會;寒暄一會兒,閑聊一會兒,看看時間差不多了,下次“再議”......
《哈佛商業(yè)評論》調(diào)查顯示,國內(nèi)93%的會議都是低效率的: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組織者達不到預期,為此長吁短嘆;聽會者乏味無聊,逐漸討厭和恐懼開會,甚至認為純粹是浪費時間、形式主義、個人秀,是人類最拙劣的發(fā)明之一。
然而,對任何組織來說,開會又都不可或缺:不通過頭腦風暴,如何能產(chǎn)生好創(chuàng)意?不集思廣益,如何能完美解決問題?沒有交流和溝通,如何能在關鍵點上達成寶貴的共識?
那么,如何破解“開會難題”?為解決這一難題,先知書店以費城會議為例,總結了一場好會議的六個特征。
1
“權威坐鎮(zhèn):好的會場需要一種無形的力量。開會需要一個氣場強大的人坐鎮(zhèn),他的存在,能夠使與會者保持嚴肅,使發(fā)言人言之有物,當會議出現(xiàn)重大疏漏時,他可以力挽狂瀾。
費城會議中,這個人就是華盛頓。有人認為華盛頓對憲法貢獻不大,因為整個會議期間華盛頓只講了三次話,其余時間都沉默不語。
但沒有華盛頓,費城會議早就散了,他就是定海神針。領導獨立戰(zhàn)爭以及戰(zhàn)爭結束后立即解甲歸田,為華盛頓贏得巨大威望。請他出任會議主席,就是讓其個人威望為會議提供一種穩(wěn)定的氛圍。
而為了避免這種威望影響到會議的公正,華盛頓全程保持沉默,即使有代表沖他說話——會議規(guī)定,所有代表發(fā)言,都必須面向會議主席,這就杜絕了雙方面對面辯論的可能,華盛頓成了隔絕矛盾的防火墻,確保了會議秩序。
但這種無聲,可以看做是華盛頓每一天都在給予與會代表一種提醒:所有人政治平等,人格平等,無任何特權。會議的無座次安排,即可見一斑。
法律思維中有一種“大立法者思維”,是指為規(guī)則的制定者設立規(guī)則。顯然,讓立法者呈現(xiàn)出最佳的工作狀態(tài),是華盛頓對費城會議無可替代的貢獻。正如《民主的奇跡》一書所說,‘他的沉默中蘊含著他的力量,他的坐鎮(zhèn)使聯(lián)邦大會不致解體,議事得以進行。’
2
“閉門開會:讓全部精力都沉浸于議題。真正為解決問題的會議,必須閉門開。首先,因為不面向大眾和記者,與會人員不必說漂亮話、出風頭;其次,私密的環(huán)境內(nèi),大家才敢暢所欲言,不用擔心被聽眾或媒體斷章取義。
費城會議是閉門開會的典范。會議廳前的石板路,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碎石,以減弱過往馬車的聲響。會場門口設置警衛(wèi),謝絕一切無關者出入,包括記者。
外在如此,內(nèi)在亦是。會議全程要求代表不向外界透露討論內(nèi)容,會議記錄不許抄錄,更嚴禁公開。華盛頓在日記中對會議只字不提,麥迪遜在給至親的信中諱莫如深。某代表不小心遺落地上一張記錄紙,華盛頓予以重炮攻擊,所有人既震驚又羞愧。
81歲的富蘭克林喜歡下午和朋友們喝杯酒,大家怕他言多語失,每次都推出幾位年輕代表去“陪”他。代表們回憶,那四個月的費城,充滿了一種“鬼鬼祟祟”的氣氛。
3
“充分辯論:“說話可以不算數(shù)”。開會如果只是為了舉手,那十萬人大會也不難開成勝利的大會、團結的大會。然而真正的會議是觀點的交鋒,即使小到幾個人,也容易變成一場辯論賽。
費城會議與其說是開會,不如說是辯論賽。不僅各州之間吵,州內(nèi)部也吵作一團,典型的如紐約三人參會,另外兩人總是和漢密爾頓不一致。而馬里蘭州的四個代表,經(jīng)常出現(xiàn)2:2的僵局。
費城會議的一個創(chuàng)舉是,任何代表都可以“說話不算數(shù)”。已表決通過的提案,任何人都可以反悔,大會允許重新討論、重新表決,并鼓勵對任何發(fā)言及結論表達懷疑,有的議案前前后后表決70多次,這也是費城會議長達127天創(chuàng)下世界紀錄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也正是這種不厭其煩、推倒重來的耐心,讓各項事宜的結論越來越趨于合理。
出口成章容易,出口即真理卻不容易,如果“說話必須算數(shù)”,那么,為了自己的臉面,錯了也就錯了,現(xiàn)實中,這樣“帶毒”結束的會議并不少見。
4
“不批不立:沒有反對聲音,很難有正確結論。一場會議中,即使某反對意見是錯的,也會發(fā)揮平衡器的作用——敦促決策者小心翼翼。決策之后再翻盤比當面被“頂撞”,要糟糕一萬倍。因此,反對的聲音,對任何會議來說都不可或缺。
聯(lián)邦憲法的成功制定,反對者貢獻了至少一半的功勞。今天人們提到美國建國先驅(qū),很多人想不起來喬治·梅森。然而,沒有梅森,美國憲法就不是今天的模樣。梅森正是制憲會議頭號反對派。
梅森敢于向任何權威挑戰(zhàn),為堅持自己的理念,連自身利益和自己所在州的利益都可以棄之不顧。正源于他的堅決反對,四年后,國會通過了麥迪遜起草的《權利法案》;二十年后,奴隸進口貿(mào)易也被禁止。
梅森和其他代表的激烈“內(nèi)斗”,使聯(lián)邦憲法最終吸納正反兩方面意見,達至一個平衡的狀態(tài)——對政府既授權,又限制。他因此被稱為"美國啟蒙之光"。在今天的華盛頓國會山,梅森的雕像,與世界最偉大的立法者們傲然并列。
不為反對而反對,而為把事情做正確而反對,這樣的反對,是會議的題中之義,是會議的靈魂。如果一場會議中沒有聽到一句反對的聲音,毫無疑問,這是一場失敗的或者虛假的會議。
5
“妥協(xié)精神:克制比表達更偉大。我們總覺得妥協(xié)是貶義詞,然而細想我們的生活,妥協(xié)其實才是常態(tài)。會議中的妥協(xié)更重要,相比于兩敗俱傷,各退一步就等于各進一步。所謂的“有話好好說”,前提是誰也別指望凡事太“完美”。
1788年2月7日,華盛頓寫信給法國將軍拉法耶特:“來自這么多不同的州,作風迥異,境況各別,偏見不一,眾代表卻能摒除歧見,聯(lián)合建立此一國家級政府的體制,此事對我來說,不啻奇跡。”
華盛頓的感慨,真實反映了會議期間他受到的煎熬和震撼。四個月的會議,矛盾多如牛毛,尤其面對最關鍵的三大矛盾時,各方吵到會議幾乎解體:工商業(yè)州和農(nóng)耕業(yè)州對稅收的爭執(zhí);南方州和北方州對蓄奴的爭執(zhí);大州和小州對議員分配方法的爭執(zhí)。
了解到這些背景,再看后來定型的文本,能看到雙方各自“后退”而留下的深深的轍印,不能不被其中的妥協(xié)精神所感動。
四個月的會議,每一項條文幾乎都是妥協(xié)的結果,每個人都放棄了很多原本的主張。通常我們理解的妥協(xié),是強勢方迫使另一方讓步,1787年的費城告訴我們,政治可以這樣達成妥協(xié)。
費城會議最重要使命是制定新憲法,并把各州都留在聯(lián)邦,期間種種妥協(xié)都是通過放棄枝葉,而堅守住了原則。如《民主的奇跡》所說,“華盛頓坐鎮(zhèn)主席位,妥協(xié)精神就如和平之鴿,棲息在他的肩頭。”今天,美國人已將“偉大的妥協(xié)”作為基本公民教育,希望孩子們能夠?qū)W會以這樣的智慧,來處理各種分歧。
6
“結果為王:只要是困難,就可以克服。開會是為解決問題,最終一定要形成有效決議。費城會議經(jīng)歷無數(shù)波折,多次險些解散,不時有代表拂袖離席。后人讀代表們當年的發(fā)言,很容易看出來情勢的緊張,以及擔心會議流產(chǎn)的焦慮。
最嚴重的一次,會議第五周,所有動議都引起爭執(zhí),各方劍拔弩張,整個會議無法再前進一步,會場壓力持續(xù)增高,氣氛暴躁而陰郁,制憲會議分分鐘有可能鳥獸散。
這時,富蘭克林要求發(fā)言。富蘭克林,費城會議中的元老,被稱為“美國先生”。此前,他想說什么都是寫好稿子別人宣讀,現(xiàn)在他站起來,親自對所有人說道:
“如果今天,我們?yōu)榱吮镜氐乃嚼姆治辶眩貙⒊蔀楹笫赖男Ρc恥辱。更糟糕的是,我們的失敗將令后人絕望,不會再有人試圖用智慧與理性來建立一個政府,而只會訴諸戰(zhàn)爭、征服和偶然的運氣。”
這番話,將歷史重擔一字字錘進代表的心中,提醒所有人,采用什么方式固然重要,但避免會議流產(chǎn)、避免合眾國分裂,比什么都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