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向海,初雪覆地。當十幾萬只候鳥在雪后的向海濕地蘇醒時,守鶴人谷紅亮,已迎著風雪踏上巡護之路。
鳥的旅程是穿越天地,而他的守護是年復一年的扎根。正是這份守護,換來了萬千羽翼的如期而至,和這片濕地的生生不息。
雪晨
向海的風是帶著哨子的。
凌晨五點,谷紅亮悄悄從床上爬起來。窗外,中雪未歇,墨藍色的天地間,雪絮紛飛,萬籟俱寂。他穿上那件穿了多年的沖鋒衣,手感已有些發硬,卻依舊厚實。
10月17日,向海保護區迎來這個秋天的第一場雪,比往年早了近半個月。氣溫驟降,對于正在遷徙途中停歇的十幾萬只候鳥來說,這是一場關乎生存的考驗。對谷紅亮這樣的巡護員而言,則意味著更加緊繃的神經。
谷紅亮,土生土長的通榆人,今年42歲,做巡護員已整整十二年。作為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保護科的骨干,他見證了這片濕地的每一次呼吸與蛻變。
清晨六點,第一巡護組準時出發。皮卡車載著四名隊員駛向候鳥棲息的濕地核心區。車燈劃破雪地,留下兩道深深的車轍。
車緩緩停靠在一處日常的觀測點。“看!”谷紅亮突然壓低聲音。遠處的水面上,隱約可見一片白色的斑點,像是灑在宣紙上的墨跡,漸漸暈開。
![]()
“是白鶴,水面還沒封凍,它們還能找到食物。”他舉起望遠鏡——這是他們的標準裝備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數字化對講機和無人機。保護區內架設的監控探頭與這些移動設備相結合,形成了一張立體防護網。
共生
十二年的巡護生涯,谷紅亮熟悉這里的每一處水灣、每一片蘆葦。“這些年,樹多了,也密了。”他指著不遠處輪廓朦朧的蒙古黃榆,“保護區剛禁牧那些年,還能見到放牧的,現在少多了。”
車行途中,他談起這些年與周邊村民關系的變化。“早些年,巡護中遇到放牧的情況要多一些,我們要反復溝通,甚至需要聯合執法。”谷紅亮坦言,“現在好了,通過持續的科普宣傳,大部分鄉親們都理解了,知道這片濕地是‘國寶’,是候鳥的食堂和客棧,主動配合的越來越多。”
在谷紅亮看來,在百姓生計與生態保護之間尋得平衡,是一個緩慢卻充滿希望的過程。
上午的巡護持續到十點。他們記錄到三群豆雁飛過,數量約千只;在一處淺灘,目睹了上百只白枕鶴起飛的場景。“那是我們工作中最震撼的時刻,”谷紅亮的眼睛亮了起來,“水草豐茂,成千上萬的候鳥突然從蘆葦叢中騰空而起,那種生命的壯闊,讓你覺得所有的堅守都值得。”
他還提起今年春季,來保護區筑巢的東方白鸛數量創下新高。“過去看不到的鳥,現在也來了。”保護區鳥類種數已從298種增加到316種,他親眼見過戴菊、三寶鳥、斑頭雁、游隼這些新來的“客人”。
每一次巡護,都不只是簡單的巡行與守護。谷紅亮和隊友們手中的望遠鏡和記錄儀,如同醫生的聽診器,持續為這片濕地的生態健康做著細致的“體檢”。那些詳實記錄下的鳥類種類、數量、分布點位,以及水體、植被的細微變化,最終都會匯聚成寶貴的科學數據。它們不僅是保護區生態變遷的“日記”,更是調整保護策略、開展生態修復最基礎、最可靠的依據。正是這些日復一日的精確記錄,讓守護的行動,從感性的守望,升華為科學的治理。
作為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停歇站,向海保護區憑借其保護良好的濕地環境,為遠道而來的候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與棲息空間。這片土地孕育著595種植物、300多種脊椎動物,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達77種。
“這一景象得益于保護區多年來持續開展的濕地保護與恢復工作。”谷紅亮介紹,通過綜合治理、全區禁牧以及科學的濕地引水工程,適宜白鶴等涉禽棲息的淺灘、沼澤面積大幅增加。目前,適合水鳥棲息的湖泊、河流與沼澤已恢復至4萬多公頃。
谷紅亮站在高處遠眺,白雪初覆的濕地上,候鳥的斑點星羅棋布。這個季節的向海,既有北方雪原的凜冽,又保持著濕地最后的溫暖——正是這冰火交織的環境,成為了南遷候鳥最理想的補給站。
守望
回程的車廂在顛簸中安靜下來,只有引擎的低吼作伴。谷紅亮望著窗外飛速掠過的雪原,十二年的光影也仿佛在眼前回放——初來向海時的生澀,第一次見到萬鳥齊飛時胸腔的震撼,記錄本上逐年增添的新鳥種,以及鄉親們從不解到理解的眼神變遷……
“這份工作,總得有人做。”他這句話說得很輕,像是自語,卻仿佛帶著重量,沉沉地落在這片雪后的原野上。
皮卡車在中午時分駛回保護站,車輪卷起未化的積雪。谷紅亮跳下車,與準備下午一點半出發的第二組隊員點頭致意。他們之間沒有隆重的儀式,只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守護的接力棒,在這樣平靜的交接中悄然傳遞。
這些年,巡護隊里添了不少新面孔——90后的年輕人帶著無人機和數字化設備加入進來,讓這支隊伍既有經驗的老練,又不乏青春的朝氣。
谷紅亮拎著裝備走下車,將上午巡護的喧囂與風塵一同關在門外。室內很安靜,只有辦公桌上的電腦發出輕微的嗡鳴。
他熟練地將望遠鏡、對講機放回指定位置,然后坐到電腦前,開始將上午記錄的數據逐一錄入系統。野外生動的觀察,此刻化為屏幕上嚴謹的數字與文字。窗外的陽光照在桌面上,與清晨巡護時感受到的凜冽已是截然不同的溫度。
這一班的巡護已然結束,但守護的使命卻從未真正“下班”。他知道,下午一點的第二組同事此刻正在做出發前的最后準備;傍晚,第三組還將接續這場永不間斷的守護接力。
對于谷紅亮和同事們來說,工作的節奏隨著季節流轉,而守護的使命卻從未停歇。春防開荒,夏禁放牧,秋護候鳥,冬反盜獵,巡護員的足跡印刻在四季輪回里。
在這里,時間似乎有著另一種丈量方式,它不是鐘表上的刻度,而是候鳥的春去秋來;不是日歷的翻頁,而是榆樹年輪的增長和水草的枯榮。十二載光陰,谷紅亮從青澀走向成熟,而他所守護的這片土地,也正悄然煥發新生——鳥類名錄在記錄本上逐年延長,曾經斑駁的濕地重現連片的波光。
于谷紅亮而言,這不僅是工作,更是一種生命的對話——與候鳥,與草木,與四季,也與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站起身,知道明天的晨曦中,自己還將再次出發。
作者:陳沫
責編:秦楚越
編審:裴晶瑩
監審:董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