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見過一些家庭,父母月薪五千,卻敢給孩子買一萬的手機。
也見過一些家庭,自己省吃儉用,卻舍得讓孩子一身上下全是名牌。
他們管這叫“富養”。
他們以為,在物質上不虧待孩子,就能讓孩子有自信有底氣,將來能有出息。
后來我才發現,這是一種最要命的教育方式。
這種“假性富養”,很少能培養出真正的“精英”。
![]()
第一:用“物質”的過度滿足,摧毀了孩子的“欲望”。
人性最底層的驅動力是什么?
是“欲望”。是“我想要”,是“我得不到”。
一個孩子,他想要一個新玩具,但他知道家里條件不好,他就會想辦法,通過自己努力去獲得——比如考個好成績,或者攢很久的零花錢。
這個“求而不得”再到“努力獲得”的過程,恰恰是在培養他最寶貴的品質:目標感、延遲滿足和為了目標不懈努力的能力。
而“假性富養”的家庭,在做什么?
他們在做一件最可怕的事——閹割孩子的欲望。
孩子還沒開口,父母已經把最好的都堆到了他面前。他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輕易得到一切。
久而久之,他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他會失去“想要”的能力。
一個沒有欲望,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的孩子,你指望他將來,能有什么奮斗精神?能有什么野心去開創自己的事業?
不可能。
你用物質,填滿了他的童年。
也用物質,堵死了他未來的路。
![]()
第二:用“包辦”一切的愛,廢掉了孩子的“雙手”。
在“假性富養”的家庭里,孩子是“神”。
是全家重點保護的一級殘廢。
他不用做任何家務,因為“你只要把學習搞好就行了”。
他在學校跟同學鬧了矛盾,父母第一時間沖到學校,去替他“討回公道”。
他畢業找不到工作,父母又開始托關系、找門路,為他鋪好一切。
這種“愛”,像一個密不透風的“無菌罩”。
廢掉了他的“生存能力”。
我見過一個最夸張的例子。
一個三十多歲的男人,名校畢業,但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沒一個能超過三個月。
為什么?因為他連最基本的人際交往都搞不定。在家里,他被父母寵上了天。到了社會,誰還把他當巨嬰?
“包辦”的愛,剝奪了孩子親身去體驗這個真實世界的權利。
他沒有挨過餓,所以不知道糧食的珍貴。
他沒有受過挫,所以不知道如何面對失敗。
他沒有碰過壁,所以不知道人性的復雜。
一個連自己的鞋帶都不會系的王子,走不出城堡的。
![]()
第三:用“講道理”的勤奮,掩蓋了“做榜樣”的懶惰。
這是“假性富養”家庭,最隱蔽,也最虛偽的一點。
這種家庭的父母,往往自己活得一塌糊涂。
自己天天在家刷手機、打麻將,卻要求孩子要“天天向上”。
自己遇到一點事就抱怨、退縮,卻要求孩子要“堅強勇敢”。
自己從不讀書,知識結構停留在二十年前,卻要求孩子要“博覽群書”。
他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他們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轉嫁”自己人生的失敗。
他們用嘴上的勤奮(不停地講道理),來掩蓋自己行動上的懶惰(從不自我提升)。
這種教育,有多可笑?
孩子不是傻子。
他看得見。
你活成的樣子,就是他能接觸到的,最真實的“教材”。
你言行不一,你講再多正確的道理,一點用處也沒有。
![]()
結語
所以,什么才是真正的“富養”?
從來不是物質上的堆砌。
而是三樣東西:
欲望的喚醒:讓他知道,想要的東西,要靠自己去爭取。
雙手的鍛煉:讓他去摔跤,去犯錯,去親身體驗這個世界的粗糙。
精神的引領:你,活成一道光,去照亮他。
別再用那些廉價的、自以為是的“假性富養”,去毀掉你的孩子了。
你今天在教育上偷的每一個懶,將來都會變成孩子走向社會時,挨的每一個耳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