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中國商務部發布中荷關于安世半導體問題磋商進展指出“荷方繼續一意孤行,且無解決問題實際行動”,這也就意味著中荷雙方的磋商工作幾乎沒有成效,荷蘭方面拒絕正面回應中方和安世中國的要求。
既然荷蘭方面仍不思悔改,那么事態的發展就由不得他們了,針對荷蘭拒絕付諸實際行動解決問題,中方強調“這必將加深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不良影響,這是中方和全球業界不愿看到的”。
中方話說得雖然比較委婉,但意思表達的非常清楚,荷蘭一意孤行將給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造成非常大的沖擊,由此引發的全部后果必須由其自行承擔,不難想象接下來中方將祭出嚴厲的反制措施,滿足荷蘭求錘得錘的愿望。
![]()
早在今年9月底,荷蘭就搬出一部冷戰時期的《物資供應法》,二話不說就把中資控股的安世半導體給強行接管了,不僅凍結中方資產,還暫停了公司CEO的職務,硬生生把一家合法運營的民企搞成了“國有化”。
要知道,安世半導體是2019年中國聞泰科技通過正規程序收購的,當時荷蘭相關部門都點了頭,這些年中國企業砸了不少錢在東莞建了芯片制造基地,七成以上的封裝測試業務都在這兒完成,說白了,安世的“命門”早就扎根中國了。
![]()
荷蘭敢這么硬氣,說白了是賭中方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可他們顯然打錯了算盤,中方的反應不僅快,還精準掐住了要害——很快就對安世在東莞的工廠實施出口管制,沒了中國的產線,歐洲那邊的晶圓就是一堆賣不出去的半成品。即便如此,荷蘭在磋商中還是擺出一副“油鹽不進”的架勢,對中方和安世中國的合理要求避而不答,全程沒拿出半點解決問題的誠意。
面對這種僵局,中方在聲明里那句“這必將加深對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不良影響”,聽起來委婉,實則字字千鈞。在我看來,這話至少藏著兩層意思:一是把后果講在前頭,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本來就脆弱,荷蘭這種破壞規則的行為要是繼續,引發的連鎖反應誰也兜不住;二是劃下紅線,暗示反制措施還在后頭。
畢竟商務部之前就有過“不豁免、不談判”的強硬表態,這在外交語境里已經是極少有的嚴厲措辭,相當于明說“糾正錯誤是談的前提,沒商量余地”。
可能有人覺得中方是在“嚇唬人”,但看看荷蘭巨頭的反應就知道底氣在哪。中國提高稀土出口審查門檻后,ASML、飛利浦這些荷蘭大企業立馬慌了——全球九成的重稀土都來自中國,而這些企業的生產根本離不開。荷蘭本想靠政治手段搶技術,結果反被捏住了供應鏈的“七寸”,這種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操作,屬實有點得不償失。
![]()
中荷僵持不下,最坐不住的既不是中國也不是荷蘭,而是歐盟的經濟支柱德國。11月3日就有消息傳出來,德國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已經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四處奔走尋求中國對安世半導體芯片的出口限制豁免。這波著急不是沒道理,安世半導體在汽車功率半導體領域是絕對的“頂流”,德國大眾、寶馬這些車企的發動機控制、車燈、空調系統都得用它的芯片。
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私下透漏,不少德國車企的安世芯片庫存最多只能撐三到四周,大眾的主力車型高爾夫已經出現生產受影響的跡象,再拖下去停產都不是不可能。
![]()
德國的著急很快轉化成了實際行動——德國外長瓦德富爾主動給中國外長王毅打了電話,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罕見收回了之前的涉臺錯誤論調。這波操作說白了就是“服軟示好”,畢竟在芯片問題上,德國有求于中方;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德國已經意識到,荷蘭的任性正在讓整個歐盟買單,必須趕緊出面止損。
德國在歐盟里的話語權非同一般。只要德國態度轉變,歐盟的立場大概率會跟著變。畢竟歐盟內部早就不是鐵板一塊,匈牙利、希臘這些國家一直主張和中國保持合作,不想被地緣政治拖累經濟;法國雖然偶爾喊著“戰略自主”,但它的高科技制造業也和中國深度綁定,根本不敢真的和中方硬扛。荷蘭要是繼續不聽勸,遲早會被歐盟內部“孤立”。
![]()
荷蘭之所以敢在磋商中“一意孤行”,背后離不開美國的影子。這些年美國一直在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不斷給歐洲盟友施壓,要求它們配合對華限制。荷蘭這次強行接管安世半導體,說白了就是在幫美國“站臺”。但荷蘭心里也清楚,美國的支持從來都是“畫大餅”,真要是歐盟經濟受損,美國可不會掏一分錢補償。
現在荷蘭陷入了兩難:一邊是美國的政治施壓,要是不聽話,可能會失去美國在其他領域的支持;另一邊是中方的反制和歐盟的壓力,尤其是德國已經亮明態度,再硬扛下去,不僅ASML這些企業要受重創,荷蘭在全球貿易中的信譽也會一落千丈。
![]()
要知道,荷蘭一直以“開放經濟體”自居,靠的就是遵守國際規則吸引投資,這次強行沒收中企資產的行為,已經讓不少跨國企業開始重新評估荷蘭的投資風險。
而美國這邊,現在的心思其實不在荷蘭身上。特朗普政府一門心思搞“美國優先”,對歐洲盟友的困境向來漠不關心,之前美俄談判談崩后,美國滿腦子都是怎么在俄烏問題上拿捏主動權,根本沒精力管荷蘭的爛攤子。有消息說,荷蘭一直在等美國的“新指令”,可美國那邊遲遲沒動靜,這種被“晾在一邊”的滋味,恐怕讓荷蘭有點坐不住了。
接下來的關鍵,就看德國怎么給荷蘭“施壓”了。從目前情況看,德國大概率會聯合法國等歐盟大國,給荷蘭擺清楚利弊:要么糾正錯誤,和中方重啟磋商,保住歐盟的汽車產業鏈;要么繼續跟著美國走,自己承擔所有損失。
這場博弈其實也給全球提了個醒:全球化時代,產業鏈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靠政治手段搞“脫鉤斷鏈”或者“巧取豪奪”,最終只會反噬自己。中方的立場從始至終都很明確:不是要和誰對抗,而是要維護公平的貿易規則和企業的合法權益。
荷蘭要是能想通這一點,趕緊拿出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還能及時止損;要是繼續執迷不悟,最后只會在這場多方博弈中淪為“犧牲品”。
參考資料:中國商務部發布中荷關于安世半導體問題磋商進展指出“荷方繼續一意孤行,且無解決問題實際行動”
![]()
“荷方應承擔全部責任”,商務部剛剛回應!
![]()
德國汽車零部件巨頭著急:已申請中國對安世半導體芯片出口豁免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