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1月2日,遼寧建平縣牛河梁遺址第16地點出土了紅山文化女神面具,這件距今約5000年的文物被認為是中國史前社會精神信仰與藝術觀念的重要象征。42年后的同一天,2025年11月2日,《紅山文化研究》學術期刊在沈陽正式創刊,為紅山文化研究建立了長期、系統的學術交流平臺。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紅山文化研究》學術期刊設置了多個研究方向,包括 “田野考古新發現”“物質文化研究”“社會文化論文”“比較文明研究” “學術史與方法論”“國際視野”六大研究方向。期刊主任由中國文物學會會長顧玉才擔任,主編是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白寶玉,編委會成員包括賈笑冰、Pauline Sebillaud (法國)、Christian E. Peterson (加拿大)等國內外知名學者。
長期以來,紅山文化研究成果多散見各處,缺乏一個集中呈現、深度交流的專業平臺,甚至存在“考古發現多、系統研究少”“單點探索多、跨域整合少”的現象。
“期刊創辦的核心宗旨是以學術為基,傳承紅山文明根脈;以創新為要,破解文明發展謎題;以開放為徑,搭建中外交流平臺,希望期刊能成為連接考古發掘現場與學術研究殿堂的橋梁,匯聚老中青三代學者智慧的磁場,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悠久歷史與燦爛成就的窗口。”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紅山文化研究》編委會主任顧玉才說。
當前,隨著紅山文化考古成果不斷涌現,其在國際學術界的關注度持續攀升,越來越多海外學者深入參與紅山文化研究討論。
雜志編委、夏威夷大學人類學家柯睿思今年6月在遼寧省朝陽市舉行的首屆紅山文化國際傳播大會暨“新時代大講堂”上表示,紅山社會在幾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繁榮的狀態,這種穩定的發展態勢源于其獨特的儀式組織,并且紅山文明所呈現出的復雜性,與世界上其他文明的自然發展歷程有所不同,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據著獨特的地位,為研究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樣性提供了寶貴的范例。
美國漢學家江伊莉著重強調了紅山文化的全球意義。她介紹,紅山文化呈現出此前在中國境內未曾見過的文化元素,并且在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過程中,紅山文化可與中美洲、南美洲的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甚至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文明相媲美。
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楚天運說:“紅山文化研究期刊正式創辦,將成為挖掘紅山文化重大價值的思想陣地和傳播紅山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方式。遼寧省將全力支持期刊發展,依托紅山文化獨特資源優勢,深化跨區域、跨學科研究合作,讓紅山文明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王瑞祥|編輯 中國日報遼寧記者站 吳勇|視頻 杜沁軒|攝影 杜津伏 )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