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11月7號)就是立冬了。
作為二十四節氣里的第十九節氣,老祖宗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說得明白:“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這時候風也硬了,霜雪要開始凝結,大自然里的草木鳥獸都忙著藏起生機,咱們人的身體也得跟著節氣調整,好好開啟“藏養”模式才行。
![]()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中醫里傳了千年的養生道理。
《黃帝內經》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
下面就跟大家分享4個實用的“藏養”密碼,照著做,整個冬天都能少生病、身體棒。
一、起居有常:睡好“冬覺”養精氣
立冬之后,白天越來越短,夜里越來越長,陽氣慢慢變弱,陰氣越來越盛。作息就得跟著這個節奏來,別再像夏天那樣熬夜了。中醫常說“人臥則血歸于肝”,睡眠是養陰的關鍵。
![]()
最好晚上9點到11點之間就上床,這個時候是身體養陰生津的好時候,睡夠7到8小時,肝臟才能好好排毒,腎臟也能把精氣存住,為明年春天的陽氣生發攢足力氣。
早上別起太早,等天亮了再起床,免得太早受了寒邪。起床后可以搓搓手,直到手心發熱,然后揉揉臉、按按脖子,促進氣血循環,冬天就不容易覺得冷。晚上睡前,用40℃左右的溫水泡腳15到20分鐘,要是加點艾葉,暖身效果更好,能疏通經絡、趕走寒氣,睡得也更香。還有個小細節要注意,腳上一定要保暖,濕襪子、涼鞋子可別穿,不然“寒從腳入”,很容易感冒或者關節疼。
二、食飲有節:溫補不燥,養陰不寒
立冬進補是老傳統,但可不是瞎吃大補的東西,關鍵要“溫補”和“養陰”兼顧——既要能抵御冬天的寒氣,又不能上火傷了陰液。
![]()
想吃點暖身的,就選羊肉、牛肉、雞肉這些溫補的肉,燉的時候加點當歸、黃芪或者山藥,比如經典的當歸生姜羊肉湯,喝著渾身都暖和,氣血也足,特別適合冬天怕冷、臉色不好的人。但光溫補還不夠,冬天空氣干燥,容易口干舌燥、皮膚起皮,這時候就得吃點養陰潤燥的,比如銀耳、百合、梨、蜂蜜、黑芝麻。煮一碗銀耳百合粥,或者燉個冰糖雪梨,滋潤效果特別好。
另外,冬天可以適量吃點核桃、杏仁、栗子這些堅果,能補充能量、增強體質,但別吃太多,容易膩著腸胃。還有一點要記住,生冷的東西比如冰飲料、生魚片,盡量少吃,不然會傷了脾胃的陽氣,消化不好還容易生病。
![]()
三、適度運動:動則生陽,別出大汗
冬天不是不能運動,而是要“適度”,核心是“動則生陽”,不能讓陽氣白白耗散。中醫說冬季運動要“無泄皮膚”,意思就是別運動到滿身大汗,不然毛孔張開,寒邪很容易鉆進身體里,反而會生病。
適合冬天的運動都是溫和的,比如打太極拳、練八段錦,跳廣場舞,或者簡單的散步、慢跑,這些運動能促進氣血循環,讓臟腑功能更順暢,還不會耗太多陽氣。運動時間也有講究,最好選上午10點到下午3點之間,這時候陽光最足,陽氣盛,不容易受涼。
![]()
運動前一定要熱身,活動開筋骨,別一上來就劇烈運動,容易拉傷肌肉。年紀大的人或者體質弱的,就選室內運動,比如練瑜伽、跳舞、做點簡單的健身操,別在大冷天里出門折騰。
四、調暢情志:靜心安神,肝氣舒暢
冬天草木凋零,到處都是灰蒙蒙的,人很容易覺得心情低落、提不起勁。中醫說“怒傷肝”“思傷脾”,壞情緒會影響臟腑功能,免疫力也會下降,所以冬天養情志也很重要。
想讓心情平和,就找點能讓人放松的事做,比如聽聽舒緩的音樂、練練冥想,或者泡杯茶讀本書,靜下心來就不會胡思亂想了。多跟家人朋友聊聊天,分享點開心的事,別一個人悶著,越悶越容易郁悶。
多出去曬曬太陽,陽光不僅能促進維生素D合成,還能讓人心情變好,預防冬天常見的情緒低落。
![]()
中醫講“肝主疏泄”,心情舒暢了,肝氣才能順暢運行,氣血也會跟著調暢,身體的抵抗力自然就強了。
立冬是冬天的開始,也是養生的關鍵節點。只要順著自然的規律,從睡覺、吃飯、運動、心情這四個方面做好調理,把身體的精氣藏好、養好,就能安穩度過整個冬天,為明年的健康打下好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