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全軍授銜,是新中國軍事史上的大事,上千名將領捧著軍銜證書時,有個名字明明該出現在名單里——二野“三把手”張際春,資歷戰功都夠得上上將,可毛主席看名單時卻一筆劃掉,說“此人不授銜”。這背后不是他犯了錯,而是藏著一段關于“取舍”的革命往事。
![]()
要懂這事,得先理清二野的核心班子。當年二野(中原野戰軍)里,劉伯承是司令員,鄧小平是政委,排在第三位的就是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張際春。論資歷,他1926年入黨,跟著毛主席參加過秋收起義,上了井岡山后搞土地革命,長征時在紅三軍團當政治部主任,跟彭德懷一起打婁山關、奪遵義,硬仗沒少打。抗戰時他到八路軍129師當政治部副主任,天天跟著劉伯承、鄧小平在華北根據地打轉,從百團大戰到反“掃蕩”,二野的老戰士都知道,“張政委管思想,比誰都上心”。
解放戰爭那幾年,張際春的作用沒人能替。二野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靠他扛著,戰士們常說“打仗聽劉司令的指揮,心里的勁聽張政委的鼓”。淮海戰役時,二野部隊打了快倆月,傷亡不小,有些戰士開始想家、怕吃苦,他帶著政治部的人扎進連隊,跟戰士們一起蹲戰壕、啃干糧,掰開揉碎講“這仗是為了全國解放”,硬生生把士氣又提了上來。那時候鄧小平要統籌全局,劉伯承專注指揮,部隊的思想穩定、傷員安置、后勤補給這些“磨人的細活”,全是張際春盯著,說他是二野“3號人物”,沒人不服氣。
![]()
按說這樣的資歷,1955年授銜時評個上將不算難——當時其他野戰軍的政治部主任,比如四野的譚政,授銜時還兼著總政治部副主任的現役軍職,評了大將;一野的甘泗淇、三野的唐亮也都在軍隊任職,都評了上將。可張際春的人生軌跡,在建國后轉了個彎。1949年西南解放,他被任命為西南局第二書記,跟著鄧小平主政西南,手里的活從“帶兵”變成了“建政權”,土改、剿匪、恢復生產,忙得腳不沾地。1954年,中央又調他去北京當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管文化教育和掃盲工作,從這時候起,他就慢慢脫離了軍隊。
授銜前,初期方案里總干部部曾初步把張際春列進名單,理由是他在二野的貢獻太大,資歷擺在哪。可1955年5月,他已經正式辭去西南軍區副政委的兼職,徹底跟軍隊序列脫了鉤。毛主席看最終名單時,指著他的名字說“此人不授銜”,不是不認可他的功勞,而是授銜有個硬原則:主要針對現役軍隊干部,已經轉到地方、沒兼軍職的,一般不參與。當時政務院不少原來的野戰軍將領,只要轉了地方沒留軍職,都沒授銜,張際春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實張際春自己從沒把軍銜當回事。調去中宣部后,有老戰友跟他開玩笑“你要是留在軍隊,肩章上怎么也得三顆星”,他聽了只擺手:“革命不是為了星星,地方要搞建設,缺人就得頂上。”那時候他住在中宣部的老宿舍里,每天騎著二八大杠自行車上班,跟普通干部一樣排隊打飯,從沒跟人提過自己在二野管過多少人、打過多少仗,更沒抱怨過沒授銜的事。
后來鄧小平跟身邊人聊起他,還說:“際春是革命的老黃牛,從軍隊到地方,哪需要就去哪,從不講條件。授銜是給現役軍人的榮譽,他在地方干得踏實,沒必要湊這個熱鬧。”可誰也沒想到,1968年9月12日,張際春會含冤離世。直到1979年,鄧小平親自批示復查他的案件,中央才為他平反昭雪,專門補開了追悼會,在悼詞里明明白白寫著“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
![]()
現在回頭看,1955年授銜時,像張際春這樣“夠格卻不授銜”的人還有不少。他們不是沒資格,而是建國后國家要搞建設,他們主動從軍隊轉向地方,把榮譽讓給了還在保家衛國的戰友。有人說“沒評上軍銜可惜”,可對張際春們來說,比起肩章上的星星,看著新中國從一窮二白慢慢好起來,才是更重要的事。你覺得,這樣“把功勞藏在身后”的革命前輩,是不是比那些掛著軍銜的將領更讓人記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