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老家常聽老人念叨 “門前樹選對,家宅少是非”,這話不是瞎傳。
早在周代,官府就設 “山虞”“林衡” 掌管植樹護林,還立了規矩:“凡宅不毛者有里布,不樹者無槨”, 門前沒樹不僅要交重稅,死了都不能用外棺厚葬。
可見門口種樹從來不是小事,里面藏著老輩人的生存智慧。
![]()
門前種樹最講 “宜忌”,核心繞不開 “實用” 和 “吉利” 兩點。
像 “前槐后柳” 是老規矩,槐樹被稱 “官槐”,白居易寫過 “輕衣穩馬槐陰路”,說的就是門前槐樹遮陽擋塵的好處;
柳樹栽屋后,一是 “柳” 諧音 “留”,盼家業留住,二是根系發達能固后院水土。
但桑樹、楊樹多被忌諱:“桑” 通 “喪” 犯諧音忌諱,楊樹葉子刮風 “嘩啦啦” 響像 “鬼拍手”,
春天飄絮還易引發過敏,我表哥家曾因門前楊樹逼得年年關窗度日。
![]()
最讓人困惑的是竹子,蘇軾說 “不可居無竹”,文人都愛它象征君子氣節,咋會有 “門前種竹,做人歹毒” 的說法?
其實這是典型的 “地域俗語誤解”,并非全國通用。
清代《民俗通志》里記載,這說法主要流行在華北農村,根源不在竹子本身,而在它的生長特性。
竹子根系極發達,能悄悄扎進鄰居房基,幾年就可能拱裂墻根;
且長得快易成林,會擋人采光,還招蛇蟲鼠蟻,古人住土木房,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麻煩。
![]()
老輩人說的 “歹毒”,本質是罵 “自私”。
古代村落房屋密集,公共空間有限,若在門口種竹,根系亂爬、枝葉侵占鄰家地盤,可不就是損人利己?
但反過來,南方很多地方又講 “門前種竹,子孫享福”,因為竹筍能吃、竹竿能做農具,只要種在自家院子里不影響他人,就是好資源。
這就像 “柳不進門”,北方怕 “溜財”,南方水鄉卻愛種門前擋水,民俗忌諱從來不是絕對的。
![]()
再看歷史上的 “種樹門道”,更能明白講究的由來。
大禹規定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保護植樹季;隋煬帝在洛陽驛道種柳,活一棵賞一匹絹;
白居易走到哪種到哪,在洛陽履道里 “徙竹覆寒池”,但他從不在門前密植,都是種在庭院角落。這些古人懂一個理:
種樹不能只圖自己喜歡,得顧著環境和鄰里。
現在城里小區種樹,老規矩也在變。
像桂花、橘子樹成了新寵,“桂” 通 “貴”、“橘” 通 “吉”,且根系淺、少蟲害。
但竹子的爭議還在:
去年杭州某小區就有業主因門前種竹擋了鄰居采光,鬧到物業,這說明老俗語里的 “換位思考”,到今天仍沒過時。
![]()
說到底,門前種樹的講究,從來不是迷信。無論是 “不種桑柳” 還是 “慎種竹子”,
核心都是古人對居住環境的觀察總結。
現在我們不用照搬 “不樹者無槨” 的老規矩,但 “種樹不擾民” 的底線不能丟。
畢竟,樹長得再好看,若傷了鄰里和氣,也失了種樹的本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