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表態:他明確對向烏克蘭提供遠程戰斧巡航導彈的可能性 “潑冷水”,稱 “并未真正考慮” 此舉,還公開敦促基輔與莫斯科 “自行解決戰爭問題”。
要知道戰斧導彈射程達 2500 公里,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夢寐以求的 “反擊利器”,此前五角大樓也已評估認定美國該導彈庫存足以轉讓。
特朗普為何在五角大樓掃清庫存障礙后仍拒絕援烏?
據美國國防部 10 月中旬發布的內部評估報告顯示,美軍當前戰斧導彈庫存約4000 枚,即便轉讓給烏克蘭 50-100 枚,也不會影響美國本土及盟友防御需求。
但特朗普在回應記者時,除了重申 “不愿升級戰爭” 的立場,這與他 10 月 22 日和北約秘書長呂特會談時的態度一致,還補充了一個此前未被廣泛提及的理由。
“戰斧導彈系統過于復雜,沒有美軍大量培訓,基輔根本無法部署”。
美國《防務新聞》援引五角大樓官員的話稱,美軍若要培訓烏軍操作戰斧導彈,至少需要 3-6 個月時間,且需派遣教官赴烏或在歐洲基地開展教學,這會讓美國更深卷入沖突,而這正是特朗普想避免的。
不過特朗普的態度并非毫無轉圜余地,他此前曾對媒體表示 “我可能會改變主意”,這種模糊性又讓外界疑惑:他的 “猶豫” 究竟是戰略試探,還是真的要調整對烏政策?
回顧2023年以來,特朗普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質疑 “援烏的必要性”,稱 “美國納稅人的錢不該無休止流向海外戰場”。
而據《紐約時報》10 月下旬的民調顯示,美國共和黨選民中,反對 “繼續向烏提供大額軍事援助” 的比例已達 58%,遠超 2022 年的 32%。
當前美國大選臨近,特朗普作為共和黨熱門候選人,其政策傾向明顯貼合選民訴求, 減少對外軍事投入,聚焦國內經濟與邊境問題。
美國國會內部對援烏的分歧也在加劇,10 月 25 日,眾議院共和黨人提出的 “削減 20% 對烏軍事援助” 提案雖未通過,但已反映出立法層面對援烏的態度轉變。
正是這些國內因素,讓特朗普在援烏問題上始終搖擺,既不愿完全斷絕援烏引發北約不滿,又不敢過度投入觸怒選民。
克里姆林宮對特朗普的表態迅速作出反應,雖未直接 “歡迎”,但立場明顯趨于強硬。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 11 月 1 日在記者會上表示:“美國若真能停止向烏克蘭提供攻擊性武器,將是‘緩解局勢的第一步’,但這并不意味著俄羅斯會放棄既定戰略目標。”
她同時警告若北約國家試圖 “替代美國” 向烏提供類似戰斧的遠程導彈,俄羅斯將 “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護領土安全”。
![]()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談話中提及 “俄烏雙方都遭受重大損失”,稱 “普京可能損失了一百萬士兵”, 這一數字雖與聯合國人權高專辦 9 月發布的 “俄烏沖突累計傷亡約 30 萬人”存在差異,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美國對沖突 “消耗性” 的認知。
而烏克蘭方面,盡管未直接批評特朗普,但總統澤連斯基的顧問波多利亞克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烏克蘭從未指望單一國家的援助,我們會依靠自主力量與盟友支持繼續戰斗。”
俄羅斯圖阿普謝油港遭遇烏軍無人機襲擊,引發火災并損毀兩艘貨船,附近機場被迫臨時關閉 ,這已是烏軍本月第三次用自主研發的 “海鷹 - 10” 無人機打擊俄羅斯黑海沿岸設施。
![]()
據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10 月發布的報告,烏克蘭當前自主生產的無人機月產量已達 5000 架,其中 “雷霆 - 2” 彈道導彈射程可達 1000 公里,雖不及戰斧導彈,但已能覆蓋俄羅斯西部重要城市。烏克蘭
還與波蘭、捷克等中東歐國家合作,建立了坦克、炮彈生產線,減少對美歐武器的依賴。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 10 月 30 日也表示,北約成員國將 “繼續通過軍事培訓、裝備援助支持烏克蘭”,德國已宣布向烏提供 200 輛裝甲車,波蘭則計劃轉讓 100 門自行火炮。
這些動向表明,即便美國援烏力度降溫,烏克蘭并非 “孤立無援”,但北約盟友的援助能否完全填補美國留下的空白,仍需時間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