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來到11月6日深夜,俄烏沖突1351天
這一天,24小時內突傳三大重磅消息:看上去,烏克蘭局勢越發詭險莫測了,未來半年或將迎來顛覆性轉折.......
當地時間11月5日,據每日經濟新聞稱,澤連斯基4日再次呼吁美國對烏開放提供遠程武器,這非常重要,并還稱即便僅作震懾、施壓俄方,這一支持也至關重要,但此前特朗普已表示并未真正考慮提供 “戰斧” 導彈
當天,美國太空軍范登堡基地成功試射一枚未搭載彈頭的“民兵3” 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可攜核彈頭,美軍現役約400枚,最大射程超9600 公里,部署于多州發射井。俄專家蘇斯洛夫分析,美方此次倉促試射及釋放恢復核試驗信號,是對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波塞冬” 核動力無人潛航器等最新戰略系統測試的回應
![]()
![]()
此外,就在當天,俄防長別洛烏索夫在普京參與的安全會議上曝出了驚人猛料:
美國2025年10月舉行的戰略演習,重點演練了對俄羅斯領土的先發制人核導彈打擊;以及美方計劃2025年底列裝“暗鷹”新型中程導彈系統(射程5500公里),未來擬部署歐洲,若部署德國,飛抵俄中部僅需6-7分鐘
![]()
對此,他認為美國正積極擴充戰略進攻性武器,或放棄暫停核試驗承諾,可能破壞全球戰略穩定體系,并建議啟動新地島試驗場恢復核試驗的籌備工作
![]()
有分析指出,綜合來看,美俄此次互動很可能是與烏克蘭沖突有關:美方相關動作可能意在確立戰略優勢和爭取談判優勢,而俄方集中展示戰略力量,也對局勢形成反向回應
說到底,某種程度上講,烏克蘭沖突是典型的國際沖突,是地緣政治格局的劇烈碰撞,且鑒于“現階段看似談判陷入僵局,實則只需解決軍事分界線(尤其是頓巴斯歸屬),和平很可能會迅速降臨”——在這種背景下,各方尋求加強威懾力理,也是在預料之內的
那么,這種觀點有道理嗎?接下來,局勢又將如何發展呢?
![]()
當地時間11月5日,據央視新聞報道稱,俄烏在頓涅茨克紅軍城戰事膠著
俄國防部稱已控該城 24 棟建筑、擊退烏軍12次反攻,指被圍烏軍狀況惡化;烏方則稱擊退俄軍52 次進攻,澤連斯基此前4日稱 “俄軍被迫推遲奪城期限”。
![]()
綜合前線軍事頻道,當前紅軍城 90% 區域被俄控制,烏軍僅守北部少量街道,補給與撤離通道斷絕。
甚至,在這種背景下,美媒吁烏撤軍保兵力,德媒曝烏軍內部批評澤連斯基為向美示強、維持形象,冒險固守致部隊遭圍。
![]()
有分析指出,種種跡象表明,紅軍城可能是真的大勢已去了,全面失守或是時間早晚問題
但是對于烏克蘭而言,眼下,歐盟峰會召開在即——12月份將就“動用俄資產援烏”、“舉債援烏”和“放棄援烏”進行投票表決——試想一下,屆時峰會召開之際,若紅軍城徹底淪陷,那么美歐態度會不會發生微妙變化,甚至施壓烏讓步以盡快結束沖突呢?
![]()
顯然,戰爭越是到后期,就越是錯綜復雜、暗流涌動!
對于美國而言,基于全球戰略布局和此前提交的美國的烏克蘭方案來看:其很希望俄烏戰爭以“朝韓模式”收尾——烏克蘭將長期依賴美歐,成為牽制俄羅斯的前沿陣地,而美國則可將精力轉向其他地區
而對川普個人而言,政治盤算同樣關鍵:他雖將俄烏沖突稱為“拜登的戰爭”,卻不愿看到任內烏方丟失更多土地,或是被民主黨和全球主義者扣上“無力阻止普京”的失敗標簽
![]()
因此,“以長期和平為目標的就地停火方案”也就成為最優解:既能宣稱“已竭力斡旋但雙方仇恨太大,只能讓他們繼續打”,又能將戰爭包袱轉化為牽制俄羅斯和加強控制歐洲的長期籌碼。
當然了,話說回來,要想實現這一意圖,那就需要有讓盟友及對手信服的硬實力——也唯有如此,在未來的談判時,才能施壓各方相互妥協,并從中牟取諸多利益
但關鍵問題是,普京會買賬嗎?烏歐又是否愿意接受美國的和平方案呢?
![]()
總之,讓我們持續關注
期待核大國之間能夠妥善管控分歧,也期待早日結束沖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