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孩子因為搭不好的積木突然崩潰大哭,或者在超市里因為沒買到想要的糖果而賴在地上不肯走。那一刻,你是如何反應的?是立刻制止——“不許哭!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還是耐心安撫——“寶貝,媽媽知道你很傷心”?
![]()
這些看似日常的瞬間,其實正在悄悄塑造孩子未來的性格底色。我們對待孩子情緒的方式,就像雕刻家手中的刻刀,一筆一劃,雕刻著他們認識自我、理解世界的方式。
1、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它是孩子內心的天氣預報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對著陰雨天發脾氣,命令它立刻放晴,這該多么荒謬。孩子的情緒就像天氣——開心是晴空萬里,悲傷是綿綿細雨,憤怒是電閃雷鳴。每一種天氣都是真實的存在,都需要被看見和理解。
兩歲半的樂樂在游樂園玩得正嗨,媽媽卻說該回家了。瞬間,他的小臉垮下來,眼淚汪汪。媽媽蹲下來,輕輕抱住他:“玩得正開心卻要離開,確實讓人很難過,對不對?媽媽也好想再多玩一會兒。”令人驚訝的是,樂樂的哭聲漸漸小了,他依偎在媽媽懷里,小聲說:“我下次還要來。”
![]()
這位媽媽沒有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像一面鏡子,幫助孩子照見自己內心的情緒,并給它命名——“這是難過”。當情緒被準確識別和接納時,它的破壞力就大大降低了。
2、當情緒被否定,它不會消失,只會隱藏起來
如果我們總是對孩子說:
“這有什么好怕的!”(否定恐懼)
“哥哥要讓著弟弟,你不準生氣!”(壓抑憤怒)
“再哭就把你扔在這里!”(威脅表達)
這些話語傳遞了一個危險的信號:你的感受是不對的,你不該有這樣的情緒。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可能會變成那個總是討好別人的“老好人”,因為他覺得表達負面情緒會失去愛;也可能成為一點就著的“火藥桶”,因為被壓抑的情緒總會找到更激烈的出口。
![]()
3、三個關鍵步驟,幫助孩子與情緒做朋友
第一步:看見并命名情緒
當孩子哭泣或發脾氣時,我們可以溫和地說:
“你看起來很生氣/傷心/失望。”
“是不是因為……所以你覺得很難過?”
這個簡單的動作,能幫助孩子從一團混沌的感受中理出頭緒,這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第二步:允許情緒安全地流淌
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宣泄渠道。可以是他專屬的“冷靜角”,幾個柔軟的抱枕,或者你永遠敞開的懷抱。告訴他:“難過的時候可以哭出來,媽媽會陪著你。”等風暴過去,再一起討論發生了什么。
第三步:從情緒導向解決問題
等孩子平靜后,可以引導他思考:
“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除了發脾氣,我們還可以怎么做呢?”
“怎么樣才能既表達你的想法,又不會傷害到自己和別人?”
這個過程教會孩子——情緒可以成為解決問題的信號,而不是制造更多問題的源頭。
![]()
4、最重要的,是先處理好我們自己的情緒
說實話,這并不容易。當我們疲憊不堪時,還要面對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我們的耐心也瀕臨極限。這時,不妨誠實地對孩子說:“媽媽現在也很生氣,需要冷靜一下。我們等會兒再談好嗎?”
這個示范本身,就是最生動的情緒管理課。讓孩子看到,大人也會有情緒,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被情緒控制。
親愛的爸爸媽媽,我們無法保證孩子一生都不遭遇風雨,但我們可以通過每一次情緒的陪伴,幫他們建造一艘堅固的內心之船。
當悲傷來襲,他知道這是正常的感受,而不是軟弱;
當憤怒燃燒,他學會把它轉化為改變的動力,而不是傷人的武器;
當恐懼降臨,他懂得尋求支持和幫助,而不是獨自蜷縮在黑暗里。
![]()
很多年后,他或許會忘記你教他的數學公式,卻會記得那個被無條件接納的午后——因為那份安全感,已經融入他的骨血,成為他性格中最溫暖堅實的部分。這,或許就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