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鞏留縣最權威的信息發布平臺

11月1日至3日,一場跨越四千公里的特色產品推介會,不僅創造了百萬元的銷售額,更寫就了一段張鞏連心十五載,攜手共繪同心圓的暖心故事。
當鞏留的核桃、蜂蜜通過電商平臺走進港城廚房,當“塞外江南·好物長留”平臺啟動,推動“鞏留好味道”從“單打獨斗”走向“集團作戰”,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產品的流動,更是產業鏈的重構、品牌價值的提升,以及兩地發展路徑的有機銜接。
而這背后,是援疆工作從“宏大敘事”向“精準滴灌”的深刻轉變。活動現場,那張繪有三條主題線路的手繪地圖尤其引人注目——“忠誠鑄魂”“青春筑基”“團結筑夢”,每一條線路都精準對接不同群體的需求,每一個點位都是“小而美”的惠民工程。這種“走心”的設計,讓援疆不再是遙遠的政策概念,而是可感知、可參與、可共享的日常生活。
十五年,十一億五千萬元資金,二百八十二個項目,二百三十九項惠民工程,九所學校,四百二十余名援疆干部人才……這些數字背后,是張家港與鞏留之間不曾間斷的溫暖接力。從產業合作到教育支援,從醫療幫扶到文化潤疆,援疆工作已從單一的物質支持,拓展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系統協作。
尤為動人的,是兩地青少年從“紙上知己”到“線下伙伴”的跨越。通過“萬里鴻雁傳真情”“石榴籽一家親”等品牌活動,孩子們在共學共游中建立起超越地域的友誼,這種從小播下的“團結種子”,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根發芽的土壤。
張鞏連心十五載的實踐告訴我們,真正的援疆,不是“我予你受”的單向施與,而是“你我共建”的雙向奔赴。它既要“扶上馬”,更要“送一程”;既要“走出去”,也要“請進來”;既要有產業的“硬支撐”,也要有情感的“軟連接”。當長江水脈與天山雪線因情意相連,當港城所能精準對接鞏留所需,援疆就不再是任務,而成為兩地共同成長的契機。
展望未來,從“交往交流”走向“深度融合”,仍需更多如張鞏這般“走心”的實踐。我們期待,更多地區能從中汲取經驗,讓對口支援不再是簡單的地域配對,而成為情感與產業、文化與人才、市場與資源全面融合的“同心圓工程”。唯有如此,才能在天山與長江之間,在祖國廣袤的土地上,書寫更多“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動人篇章。(蘇報融媒記者 楊溢/文)
來源:引力播
鞏留零距離鞏留好地方
舉報(投稿)郵箱
3211156009@qq.com
投稿電話
0999-5620506
舉報電話
0999-5628232
●編輯 張 靜 馮 黛
●責編 朱 婷 袁 葉
● 審核 唐 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