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川觀新聞報道,10月30日,特朗普一條社交推送在東亞地緣政治版圖投下重磅炸彈,宣布批準韓國建造核動力潛艇。這個讓韓國魂牽夢繞30年的夢想,在前兩任總統時期均遭美國否決,如今卻以閃電速度落地,背后是李在明政府精心設計的“金元攻勢”與戰略捆綁。
李在明為這場交易可謂下足血本。10月29日與特朗普會談時,韓國承諾對美投資3500億美元,其中2000億以現金形式注入,1500億用于合作造船,每年投資上限控制在200億美元。會談當天,李在明還授予特朗普韓國最高勛章“無窮花大勛章”,搭配新羅王朝“天馬冢金冠”復制品,這套“現金+榮譽”的組合拳,換來了特朗普的即刻回應。更值得玩味的是李在明的訴求理由,直言韓國柴油潛艇追蹤“中朝潛艇”能力有限,獲得核動力推進技術就能突破航程限制,還能“顯著減輕美軍負擔”,把針對中朝的意圖擺上明面,這份激進連被罷免的尹錫悅都難以企及。
![]()
美國的“爽快”絕非無的放矢。特朗普在聲明中特意強調,核潛艇將在美國費城造船廠建造,這座去年12月被韓國韓華集團收購的船廠,已獲得50億美元投資承諾。美國造船業早已不復當年之勇,全球市場份額僅剩0.04%,韓國1500億美元的造船投資,恰好成為特朗普“振興美國制造業”口號的最佳注腳。經貿領域的回報同樣實在,美國同意將韓國汽車關稅從25%降至15%,部分項目給予最惠國待遇,飛機零部件、仿制藥等產品更是享受零關稅優待,這場交易本質是各取所需的利益交換,所謂“盟友情誼”不過是遮羞布。
消息一出,地區連鎖反應立竿見影。日本防衛大臣小泉進次郎次日便跟進表態,稱日本正全面考量包括核動力潛艇在內的所有國防強化選項。事實上日本對核潛艇早有預謀,9月防衛省專家已建議新一代潛艇“打破傳統”,10月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也強調引進必要性,韓國的突破無疑給了日本跟風的絕佳借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明確表態,希望韓美切實履行核不擴散義務,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畢竟美國向無核國家輸出核動力技術,本身就觸碰了《核不擴散條約》的紅線——核潛艇使用的高濃縮鈾可直接制造核武器,而國際原子能機構根本無法對水下核潛艇進行有效即時監督,核擴散風險不容忽視。
![]()
但這場看似皆大歡喜的合作,實則布滿荊棘。《韓美原子能協定》明確禁止韓國將核燃料用于軍事目的,修改這一條款不僅會引發國際社會強烈反對,更可能為韓國發展核武器打開潘多拉魔盒,這是美國絕不會輕易讓步的底線。技術層面的鴻溝同樣難以逾越,核動力潛艇需要小型化核反應堆、高濃度核燃料和先進降噪技術,這些都是軍工領域的頂尖機密,美國即便愿意分享,也必然有所保留。費城造船廠的建造能力更是硬傷,該廠長期以民用船只為主,每年僅能建造1.5艘船,缺乏核潛艇建造的現代經驗,升級改造周期動輒數年。
再看看先例便知其中虛實,澳大利亞2021年就與美英簽訂核潛艇協議,至今仍未見實艇蹤影。韓國即便進展順利,2030年前部署核潛艇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李在明政府看似達成重大突破,實則可能只是拿到了一張“空頭支票”。更諷刺的是,韓國對付朝鮮根本無需核潛艇,柴油潛艇已足夠滿足近海防御需求,將中國列為假想敵不過是為了說服美國的借口,這種將中韓關系當作籌碼的做法,最終只會反噬自身。
![]()
東北亞本就脆弱的安全平衡,正被這種危險的軍備競賽打破。韓國想要通過綁定美國獲取安全感,卻忽視了地區和平穩定才是國家發展的根本。美國看似慷慨的技術輸出,本質是將韓國綁上自己的戰車,讓其成為遏制地區發展的棋子。這場交易中,沒有真正的贏家,只有被攪動的地區局勢和被犧牲的和平紅利。
李在明的野心確實比尹錫悅更大,但這種建立在依附他國、針對鄰國基礎上的戰略,注定難以長久。核潛艇的圖紙或許能很快繪制,但地區信任的重建卻遙不可及。美國的批準究竟是真心助力還是畫餅充饑,時間會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企圖破壞地區穩定的舉動,最終都將自食惡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