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繩
1953年,經毛主席批準,黨中央決定成立一個中國歷史問題研究委員會。這是一個黨內討論中國歷史問題的機構,不發號施令,由陳伯達任主任,機構里最年輕的成員是劉大年和胡繩。
當時,中國科學院成立了三個歷史研究所。以郭沫若為所長的第一所,主要研究對象為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魏晉南北朝以前的封建社會歷史,設有先秦史、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兩個研究組;以陳垣為所長的第二所,主要研究隋唐以后到1840年以前的中國封建社會史,設隋唐史、蒙元史、明清史、思想史四個研究組。
以此為序,近代史所稱第三所。第三所的所長為范文瀾。從第三所成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起,胡繩一直是學術委員會的委員,直到1985年、他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前。
胡繩原名項志逖、筆名蒲韌、卜人、李念青、沈友谷等,祖籍安徽歙縣,籍貫浙江錢塘,1918年1月11日出生于江蘇蘇州。在蘇州中學讀書時,他開始接觸馬列著作和中共地下黨的出版物,1934年入北京大學哲學系,第二年肄業、投身于革命文化活動。
![]()
胡繩和妻子
1937年抗戰爆發的前夕,他發表了《“五四”運動論》;1939年,發表了《論鴉片戰爭》,到了1948年,他在香港出版了《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這一系列著作,代表了在革命根據地以外、從事革命活動的馬克思主義者對近代中國歷史的探求。
胡繩發表《“五四”運動論》時只有19歲,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出版《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也不過30歲。胡繩的《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在南方香港出版,范文瀾先生《中國近代史》上冊在北方根據地的出版,被認為標志著中國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和探索中國近代史的成功。
新中國成立后,胡繩同志先后擔任過政務院出版總署黨組書記、人民出版社社長、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長、中共黨史研究室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等職務,曾參加過《毛澤東選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許多黨和國家重要文件的編輯。
2000年11月5日,胡繩在上海逝世。曾擔任十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的張海鵬,在2001年11月5日社科院舉辦的“紀念胡繩逝世一周年”會議上,講述胡繩先生了留給自己的一些記憶。
1997年4月,因近代史所的所刊《近代史研究》將在8月滿100期,胡繩應邀題詞祝賀,并提出建議: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以后的三十年,視為一個整體,總稱之為“中國近代史”,是比較合適的。這樣,中國近代史就成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的歷史,有頭有尾。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歷史可以稱為“中國現代史”,不需要在說到1840-1949年的歷史時、稱之為“中國近現代歷史”。
![]()
胡繩與金沖及
![]()
介紹見下行文字
胡繩(二排右三)與姚溱、趙毅敏、熊復、吳冷西、喬冠華、王力、康生、李鑫等人
到了1998年10月12日,胡繩在北京對“五四運動到人民共和國成立”課題組談話時,談到中國近代史上的現代化以及是否用現代化作為主題寫中國近代史問題。
他說:“用現代化作為一個線索串起來寫中國近代史,我倒是贊成,是可以這樣寫,但講近代史,講現代化問題,也離不開階級、階級斗爭。另外,這幾年我發表好幾篇文章,說現代化和開放都有一個殖民地和獨立國家的問題。作為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來實現現代化、對外開放,這和一個獨立國家的開放性質是完全不同的。我這個意見說過好多次,可是我們近代史研究所的同志好像也不大熱情,我很希望他們寫點東西。后來我就想,如果我現在來寫以現代化貫穿的近代史,到底怎么寫法?照我看還是要有階級斗爭的。寫近代史,階級、階級斗爭逃不了。”
胡繩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大師,是馬克思主義開拓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先鋒。值先生忌日,如去特撰此小以志紀念,愿先生安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