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居然會有一天,連“自愿”這兩個字都變成貶義詞,而且是越來越“貶”,絲毫沒有停止的跡象。
云南紅河,一學校校門口又見“家長抱著嬰兒站崗”的畫面。
為什么說“又”,大家記憶中的殘渣多半還沒來得及徹底消散,應是能回想起來:5月份,廣西百色一女子被強行“排班輪崗”,穿著反光背心,抱著2個月大的嬰兒在校門口執勤護學崗,引起了大量的輿論熱議。
人們紛紛埋汰學校的做法,憑什么?家長該你們的?非要免費幫你們打工?
![]()
![]()
更可笑的是,上一次,家長稱“被迫站崗”。這一次則不然,當地教育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老師勸阻該抱娃站崗的家長,但家長們都很積極,她說她可以……
精彩,太精彩了,賭神鼓掌的那張圖要是放到這里,用周星馳的話來講,就一個字:絕。
這跟拿把槍頂在別人的頭上問對方服不服,有什么區別。她不自愿,她的孩子怎么辦?這點常識,已經人盡皆知到壓根不用說的程度了,睜開眼去看看熱搜上新聞報道的評論區里吧,都不用等潮水退去,上面飄的已經全是底褲了:
“她可以說不嗎?到時候孩子在學校被穿小鞋。”
“為什么要有護學崗?”
“就好像家長不用上班,天天等著學校吩咐干啥。”
![]()
![]()
當人們的第一反應開始“固化”,只能說明這奇葩的行徑和人們對學校的既定印象由來已久。大家根本不會去想“護學崗會不會有好的一面”,或者“萬一家長是真自愿呢?”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一聽你開口,就知道又要狡辯了。這新奇的畫面風,若出現在什么土匪強盜身上,倒也可以理解。但出現在“神圣的教育事業”上,嘖嘖,除了說某些人“干得漂亮”之外,又還能說什么。
百年風氣,被他們破壞得支離破碎。
而家長和無數網友的第一反應,其實也是一種不滿和抵制。這樣的行為里,充斥的是對很多學校讓家長免費站崗這種現象的斥責與譏諷。
這種現象和風氣之下,勸別人多生,有意義嗎?生下來抱著去學校門口給站崗?春秋季節便罷,這要是冬夏,想都不敢想,簡直是受罪。
想到昨天山西大同四中解釋“女學生校門口買淀粉腸被保安搶走鑰匙”的事情,也同樣如此。學校說,女生的電瓶車停在那里礙事,副校長和她交流未果,不得已才搶走她的鑰匙。目前,雙方已經互相諒解。
沒有半點邏輯可言,一個女學生,沒事找事的跑去挑釁副校長,她是有多想不開?隨便一個人稍微代入一下自己學生時代的情景,就知道有多扯淡了。
于是,“解釋”完了,然后呢?罵聲一片的畫面并沒有絲毫改變,反而引來更多質疑:
“咋?搶走鑰匙,電瓶車就不礙事了?這邏輯竟能當副校長。”
“呵呵,雙方互相諒解,女學生敢不諒解副校長嗎?”
大抵上是不敢的吧,她若是繼續胡攪蠻纏,而不“自愿諒解副校長”。別說自己了,明天她爹媽都得被喊到校門口站崗。
有意思的是,這件事發生后,該校一些學生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自己在校門口買淀粉腸吃淀粉腸的照片,并寫道,“老師老師,我的電瓶車沒鑰匙,你來搶手機吧。”
這也是一種抵制、譏諷與不滿的表達。我在想,可能愿意去這所學校食堂里吃飯的學生,接下來會更少。
![]()
把“不情愿”包裝成“自愿”,把“無奈”改名叫“配合”,把“反諷”理解為“懂事”,語言就不再是表達,而是遮羞布。
遮羞布的作用,是讓上述那些荒誕的行徑,能繼續下去。只不過每個人都很清楚,這些行徑有多惡心,然而無可奈何罷了。
想起阿爾貝加繆的一句名言,“荒誕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對它麻木的瞬間”。剛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無數次感受到了這個“瞬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