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MEGA 的召回事件,最近在車圈鬧得挺大。11411 輛車,要免費換冷卻液、動力電池和前電機控制器,內部測算成本高達 20 億級 —— 這幾乎快趕上理想 2025 年上半年的凈利潤了。更有意思的是,這事兒的 “罪魁禍首” 是冷卻液,可兩家主要供應商卻都跳出來說 “不是我的鍋”。
![]()
![]()
一、20 億召回成本,理想咬著牙也得扛
這次召回的規模不小,單看電池就知道:理想 MEGA 用的是寧德時代麒麟電池,一塊采購成本大概 8-12 萬。就算按 10 萬算,11411 輛車光電池就得花 11.4 億,再加上冷卻液、前電機控制器和人工成本,20 億的估算確實不離譜。
![]()
對理想來說,這筆錢花得肉疼,但也只能硬著頭皮上。要是不召回,MEGA 的口碑可能直接崩盤,甚至影響整個品牌的信任度。現在主動召回,至少能保住 “負責任” 的形象,算是止損吧。
二、冷卻液供應商:“這鍋我不背”
理想原廠冷卻液有兩家主要供應商:長春德聯化工和江蘇龍蟠科技。
- 德聯化工:人家明確說,涉事批次的冷卻液不是他們生產的。這家公司給華晨寶馬、一汽大眾供貨,在行業里也算有頭有臉,大概率不想因為這事砸了招牌。
- 龍蟠科技:工作人員先是說 “沒關系”,后來又改口說要去問業務部門。他們家的冷卻液還供應蔚來、零跑這些車企,要是承認了,牽連可就大了。
![]()
現在就尷尬了,理想說是冷卻液防腐性能不足,供應商們卻集體甩鍋。到底是誰的問題,目前還沒個定論。
三、冷卻液這東西,沒你想的那么簡單
你可能覺得冷卻液就是個 “配角”,但在新能源車尤其是超快充車型上,它的作用大了去了。
理想 MEGA 用的是低電導率冷卻液,這是個新玩意兒,為了滿足高壓平臺的絕緣要求。但這種冷卻液的防腐性能不如傳統的高導電率冷卻液,再加上麒麟電池用的是大面水冷鋁板(壁厚不到 0.5mm,比傳統水冷板薄一半),雙重因素疊加,才導致冷卻鋁板這么快就被腐蝕滲漏。
![]()
更值得玩味的是,冷卻液這東西每升成本才 1 塊多,是個門檻不高的行當。車企選供應商時,可能更看重價格,對防腐性能的驗證反而沒那么細致。這次出事,說不定就是在 “低成本 + 新方案” 的組合下,把風險給忽略了。
四、供應商甩鍋背后,車企和供應商的博弈
這種 “互相甩鍋” 的戲碼,在汽車行業其實不新鮮。
對供應商來說,承認是自己的問題,意味著要承擔巨額賠償,還得丟了客戶信任。所以能推就推,是人之常情。
對理想來說,把責任推給供應商,多少能緩解點輿論壓力。但最終的成本,大概率還是得自己扛 —— 畢竟車是你造的,召回公告是你發的。
![]()
這次事件也給所有車企提了個醒:越是看似不起眼的零部件,越不能大意。冷卻液這種 “底層化學產品”,反而得花更多心思研究。
現在就看理想和供應商們怎么扯皮了。但對消費者來說,更關心的是問題能不能徹底解決,以后別再出類似的岔子。畢竟誰也不想買個車,還得天天擔心冷卻液會不會把電池給 “吃” 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