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理財是選存款,還是買銀行理財、基金?
近期,隨著上市銀行三季報的披露,一場關于選擇存款還是購買理財產品的討論正在上演:一方面,部分銀行定期存款規模持續攀升;另一方面,多家銀行非息收入中的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下稱“手續費凈收入”)恢復正增長,其中部分銀行這項收入翻番。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資金從存款“搬家”至銀行理財、基金產品中,他們認為,當前存款利率太低,購買基金、理財產品等才能保證收益增長。
“今年三季度以來,由于資本市場漲勢不錯,各類理財產品確實出現了較大漲幅,這帶動了銀行手續費凈收入的回升。但同時,部分銀行由于定期存款增速高有些是因為資產增速高,需要吸儲。”有銀行分析人士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從投資者角度來看,部分風險承受能力相對較低的投資者仍會選擇定期存款作為最主要的理財方式;但在市場向好的行情下,銀行理財、基金產品銷售有所好轉,存續規模也有所上升。
財富管理市場回暖多家銀行手續費凈收入持續回升
“我今年基本上沒有繼續存銀行的定期存款了,而是主要購買了銀行理財產品、基金產品。畢竟理財的投資收益要比存款高很多。”家住北京地區的投資者溫娟(化名)告訴貝殼財經記者,今年三季度以來,她看到資本市場持續回升,希望可以從中獲得更高的收益率,因此她將此前到期的定期存款全部轉成了銀行理財產品和基金產品。
她算了一筆賬:自己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普遍在2%-4%,基金產品盈虧不定,但目前總體累計收益也保持著相對較好的水平,高于2%左右的銀行存款。
今年三季度以來,資本市場的火熱讓不少投資者紛紛將資金從銀行存款轉入了銀行理財、基金等投資產品中。這也推動了銀行三季度手續費凈收入的上漲。
據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在A股上市的42家銀行中,有26家銀行手續費凈收入同比正增長。其中,常熟銀行手續費凈收入同比增長364.75%,瑞豐銀行則同比增長162.66%。而招商銀行非利息凈收入中,手續費凈收入562.02億元,同比增長0.90%,手續費凈收入同比增速是近三年來首次轉正。
招商銀行副行長、財務負責人、董事會秘書彭家文在業績發布會上介紹,手續費凈收入中的重點項目中,財富管理手續費及傭金收入206.7億元,同比增長18.76%,較上半年增速進一步加快,其中代銷理財、代理基金和代理信托計劃的收入同比分別增長了18.14%、 38.76%和46.79%。代理保險收入同比下降7.05%,降幅較上半年顯著收窄。
“今年以來,我國資本市場回升向好,公司抓住機遇,財富管理業務增速良好,優勢更加突出。”彭家文指出,整個社會的財富總量未來增長空間還是非常大,該行希望能夠抓住這些機會。
建行副行長、董事會秘書紀志宏也指出,建設銀行要抓住資本市場結構性行情帶來的機遇,財富管理業務邊際向好。代銷基金、第三方存管(CTS)延續今年以來較好增長態勢,收入均保持兩位數增速。代理保險抓住預定利率下行前的窗口,加大與頭部保險公司合作,二、三季度銷量實現較好增長,帶動當季收入實現同比正增長。托管規模保持同業領先地位,在公募基金、養老金等產品收入增長帶動下,三季度當季收入實現同比正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發布的《2025 年第三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18.5%,比上季度高5.6個百分點。居民偏愛的前五位投資方式依次為:“銀行非保本理財”“基金信托產品”“股票”“債券”和“非消費型保險”,選擇這五種投資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別為36.0%、26.4%、17.2%、14.8%和11.1%。
銀行個人定期存款普遍上升攬儲需求仍然存在
今年以來,銀行存款利率持續下行,但從A股上市銀行的三季報來看,披露相關數據的9家銀行,個人存款中的定期存款規模均實現了同比正增長。
數據顯示,杭州銀行個人定期存款余額從2115.17億元躍升至2731.10億元,同比增速高達29.12%;成都銀行、南京銀行兩家銀行前三季度個人定期存款余額同比增速均在24%之上。而浦發銀行三季度末個人定期存款余額為12801.13億元,同比增速達到12.61%。
“部分銀行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對偏低,因此這部分投資者不管銀行利率是否下降,都會以銀行定期存款作為主要的理財手段。”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貝殼財經記者,當前資本市場也出現一定的波動,部分投資者也會將部分資金放入銀行存款中做對沖。
一位湖北的投資者艾敏(化名)表示,她折騰了5年,最后發現最好的理財還是銀行定期存款。她此前購買的基金均出現較大幅度的虧損。“我現在只存款,寧愿少賺一些。”
社交媒體上,不少投資者與艾敏類似,由于此前投資基金等產品虧損,當前存款成為他們最主要的投資理財方式。這也符合央行三季度發布的儲戶調查的結果:三季度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62.3%,比上季度低1.5 個百分點,但仍大幅高于“更多消費”和“更多投資”的居民占比。
“從銀行端來看,盡管凈息差仍有壓力,但對于部分資產增速較高的銀行而言,攬儲仍然十分必要。”有銀行分析人士指出,尤其是區域銀行,目前擴表正在加速。
不過,個人定期存款余額的增長為銀行帶來穩定的負債規模,銀行也要面臨負債成本管理和流動性匹配的挑戰,因此負債管理仍是各家銀行的重點任務。多位銀行高管指出,未來,以存款利率為代表的負債端付息成本還將進一步下行。
存款利率或將持續下行存款向理財“搬家”或將持續
展望未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存款利率仍然持續下行,而存款向理財“大搬家”的趨勢仍將延續。
融360數據顯示,2025年9月,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仍然在持續小幅下跌,與上個月相比,變動幅度較小。
“利率下行趨勢延續下,以及政策傳導時滯,導致9月份雖然沒有出現政策性利率調整,但定期存款利率仍然處于下行通道。”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研究員艾亞文表示,整體來看,存款利率仍存在下行壓力。此外,短期看,受銀行凈息差壓力驅動,存款利率曲線扁平化及期限結構倒掛現象可能會持續,但幅度可能會收窄。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則認為,在存款利率下行背景下,居民資產從存款轉向理財的“大搬家”驅動了銀行理財規模的大幅上漲。他預計,未來這一趨勢仍將持續。
“一方面,三季度恰好是此前存入的三年期高利率存款集中到期的時間窗口。另一方面,存款利率的降幅快于理財收益率,使得理財產品的相對吸引力顯著提升。”董希淼指出,在利率下行的環境中,居民將到期的存款轉而配置理財產品,形成了大規模的資金流動。而含權的理財產品備受青睞。
此外,董希淼還指出,投資理財要基于自己的投資經驗、投資能力和風險偏好,做好適合個人和家庭的資產配置,無論是哪種理財方式,一定要選擇自己了解的、適合自己的方式產品,不要跟風投資、盲目投資。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編輯 校對 穆祥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