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廣州奧體中心游泳館的水池邊,空氣里還帶著一絲秋日的涼意。
全紅嬋站在10米臺上,深吸一口氣,然后躍入空中。
那一刻,她的身體劃出一道完美的弧線,入水時幾乎沒有一絲水花濺起。
最終,廣東隊以壓倒性優勢拿下第十五屆全運會跳水女子團體10米臺冠軍,這是全紅嬋時隔半年傷病休養后的復出首秀。
也是她為家鄉廣東隊貢獻的第一枚金牌。
現場觀眾的歡呼聲如潮水般涌來,但誰也沒想到,這場勝利背后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堅持和壓力。
![]()
![]()
全紅嬋的跳水之路,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帆風順。
2007年出生在廣東湛江一個普通漁民家庭,她小時候就愛在海邊蹦跳,7歲時被教練發現,因為跳房子時彈跳力特別強。
2014年她進入湛江麻章區體校,那時候的訓練條件簡陋,每天8小時高強度練習,她卻以92%的成功率脫穎而出。
![]()
轉眼到了2021年東京奧運會,年僅14歲的她一鳴驚人,在女子10米臺決賽中五跳三滿分,總分466.20打破奧運紀錄,摘得金牌。
那是她人生的高光,全國沸騰,大家都叫她“小精靈”。
但榮耀背后,家庭的貧困讓她在領獎臺上哭成淚人——她想用獎金幫媽媽治病。
![]()
奧運后的日子,本該是繼續閃耀。
可發育期像一道無形的坎,悄然擋在了她面前。
從東京賽后兩年,全紅嬋身高從1.43米長到1.53米,體重從38公斤漲到46公斤,甚至最近訓練視頻顯示她已接近48公斤。
![]()
身體重心上移,空中翻騰的轉速變慢,入水精度也受影響。
那些曾經輕松完成的動作,現在每一次都像在和自己較勁。
2025年世界泳聯跳水世界杯墨西哥站和加拿大溫莎站,她連續兩站單人10米臺決賽失誤頻出,只拿到銀牌。
![]()
第四跳207C,本是她的招牌動作,卻只得了64.35分,被隊友陳芋汐逆轉。
賽場上的她表面平靜,心里卻翻江倒海——適應期太長了,技術需要大改,力量訓練得加碼。
更大的沖突來得更猛烈。傷病找上了門。
巴黎奧運會后,全紅嬋因腳踝和腰部舊傷,缺席多項賽事長達半年。
網絡上議論四起,有人擔心她退役,有人直指她的身材變化是“問題”:體重漲了,動作不靈了,還能回巔峰嗎?
全運會前一天,官方名單調整,她退出單人10米臺,只報雙人和團體項目,這消息像炸彈一樣引爆輿論。
![]()
退賽時間太近,粉絲們心碎,質疑聲鋪天蓋地——是傷沒好,還是發育讓她自信不足?
全紅嬋本該在家門口爭三金,成為全運五金王的她,現在只剩兩項目,壓力像鉛塊一樣沉重。
復出首秀前,她甚至避開鏡頭,教練組像護犢子一樣把她藏得嚴實。
![]()
就在這低谷里,全紅嬋咬牙頂住。
半年休養,她沒閑著,每天延長訓練到8小時,光是拆解一個動作就練上百次。
體能課上,她加練力量,調整心態,跟教練和隊友多溝通。
11月2日的團體賽,她和搭檔王偉瑩壓軸出場,盡管傷病和發育的雙重夾擊還在,18歲的她還是穩住了。
廣東隊一路領先,最終衛冕成功,全紅嬋的每一次入水,都像在回應那些質疑:我還在,我能行。
賽后,網民們刷屏贊嘆她的“無水花”神技,熱搜瞬間爆了。
![]()
冠軍的喜悅還沒散去,沖突的高潮就轉折了。
11月3日,冠軍第二天,人民日報體育微博轉發全紅嬋奪冠視頻。
畫面里,她站在跳臺上,縱身一躍,水花消失。配文只有四個字:自信樂觀。
![]()
人民日報的發聲,像一記有力后盾,強調運動員的成長本就充滿挑戰,身材從來不是大問題,而是通往更強的必經之路。
這篇報道迅速登上熱搜,輿論風向大變,粉絲們從擔憂轉為鼓勵,更多人開始討論體育背后的韌性。
![]()
![]()
全紅嬋的背后故事,不只是金牌和淚水,更是普通女孩在聚光燈下一次次爬起的模樣。
從海邊小孩到奧運冠軍,從發育低谷到全運復蘇,她用行動證明:身材變化、傷病質疑,都擋不住一顆冠軍心。
未來,雙人項目還在繼續,她會繼續跳下去,等適應了,一切都會平穩。
就像她自己說的,通過多練、多調整,給自己信心,積極努力。
![]()
水花消失術,從來不是靠瘦。靠的是上千次入水后刻進骨子里的肌肉記憶,靠的是每一次疼到發抖還咬牙完成的訓練,靠的是從10米高臺跳下時,那0.1秒的絕對專注。
![]()
她18歲,身高在長,體重在增,身體在變。但技術也在進,心態也在進。她用三周和新搭檔磨出冠軍,用三塊金牌告訴所有人:身體是容器,實力是內核。容器可以變,內核永遠穩。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