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爺,您又來‘打卡’啦?”清晨的自貢市富順縣富世街道龍山社區,陽光剛掠過屋檐,一群白發志愿者已拎著茶杯走進“大爺茶聊室”。
誰也沒想到,這群平均年齡72歲的老人,竟把困擾社區十幾年的“硬骨頭”一一啃下,靠一張“婆婆嘴”、一雙“鐵腳板”,把“老舊小區改造”這個政府急、居民盼、矛盾多的“燙手山芋”,變成人人點贊的“幸福工程”。他們的故事,寫進了富順縣基層治理的“新一頁”,也為其他同類社區提供了一把“金鑰匙”。
“情感認同”破冰 老鄰居變成“自家人”
白玉榮大爺是“龍山大爺”的骨干代表。在望云南路14號小區拆除違建時,他花了2個月時間,逐戶上門與居民溝通。“我們不講大道理,就是拉家常、聽訴求。”白大爺說:“大家都是幾十年的老鄰居,將心比心,問題總能解決。”
這種以情感人的工作方法,成為“大爺工作法”的核心。大爺們利用自己“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建立起情感信任基礎,讓居民從“要我改”轉變為“我要改”。
“柔性攻堅”破局 “茶聊室”泡出“最大公約數”
在順心家園小區污水管道改造中,錢和平大爺帶領的調解隊展現了“柔性攻堅”的智慧。面對商戶的不理解,他們選擇晚上登門,一次說不通就兩次,兩次說不通就三次,用耐心和誠意打動對方。
“管道不修,受影響的是大家的生活環境。”“政府出資改造的機會難得,錯過就可惜了。”這些樸實的話語,結合大爺們的執著精神,最終讓7家商戶主動配合改造。
“平臺支撐”破題 “茶聊室”泡出“長效藥”
社區黨委利用閑置倉庫改造成30平方米的“龍山大爺茶聊室”微陣地,設立“輪值大爺”制度,每天兩名志愿者坐鎮,居民“有事來喝茶,無事來嘮嗑”。桌上擺著“心愿便利貼”,墻上掛著“解憂進度條”,能當場答復的“不過夜”,需要多部門聯動的“吹哨報到”。一年來,茶聊室收集民意380條,解決率96%
“從‘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卻是一場系統性重塑。”富世街道主要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動“大爺工作法”向小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延伸,讓“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治理共同體,在更多老舊小區落地生根。(洪瑩瑩、許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