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曲子市級非遺傳承人鄒超燕(右一)在戲臺上為市民和游客表演經典曲目。
![]()
建安書院推出朱子研學項目,打造修身育才的“理學新殿堂”。
![]()
雀替咖啡館內展示的各式各樣雀替。
“一條鐵井欄,半部建州史。”
在建甌這座擁有1800多年建縣史的古城中,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猶如一顆重煥光彩的明珠,承載著千年文脈的同時,正以全新的消費業態書寫著古韻與現代交融的新篇章。
近年來,建甌市錨定“千年建州?理學名城”定位,通過頂層設計引領、文化遺產活化、業態創新融合,讓這條古老街區成為文旅消費的新熱土,實現了歷史底蘊與消費活力的雙向奔赴。
業態聚合,千年古街引客來
夜幕下,剛看完“唱曲子”表演的游客林先生感慨道:“這是一個穿越時空的旅程,在這里既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又能體驗到現代的活力。”作為建甌古城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鐵井欄-紫芝街從唐代起便處于古城中心,見證了千年變遷,堪稱建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建甌,曾為建安郡、建州、建寧府治所,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古城格局肌理。2022年上半年,建甌市全面啟動千年建州古城保護活化工程,鐵井欄-紫芝街歷史文化街區隨之迎來脫胎換骨的變化。“修舊如舊,保留原有的古城氣質,只是古城保護活化的第一步。”福建省千年建州旅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觀貴介紹,歷經近3年的保護修繕與有機更新,鐵井欄-紫芝街全面重現古城舊時風貌。
在“保留肌理、激活功能”的理念下,這里不僅修復了古建筑群落,更構建起“文化+美食+非遺+休閑”的多元消費業態體系,讓古街從昔日的歷史遺存,轉變為聚合多元消費的游客打卡地。
推開古樸店門,矮腳烏龍的醇厚茶香便撲面而來,與街巷間彌漫的茶韻融為一體。黃愛珍的茶葉店就開在黃榦祠隔壁。談及紫芝街的過往,她總能娓娓道來:“當初黃榦的舊宅是五進廳,占了大半條街,所以紫芝街原來也叫‘黃厝’。”作為土生土長的建甌人,黃愛珍與茶葉打交道已有30余年,她的店鋪傳承了三代人的制茶手藝,主營的建甌特色矮腳烏龍,條索緊細、香氣清高持久。
她一邊熟練地為游客沖泡茶葉,一邊介紹,“以前街坊鄰里就愛聚在巷口品茶聊天,現在游客多了,我也想讓大家在感受古街歷史的同時,嘗嘗咱建甌的茶香。”如今,黃愛珍的茶葉店成了古街茶文化的一個窗口,游客們在參觀黃榦祠的間隙,總會進店小坐,在裊裊茶香中聆聽古街與茶的故事。
味動非遺,美食薈萃聚人氣
作為街區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美食業態正以非遺傳承為內核、集群發展為支撐,為千年古街注入鮮活味覺活力,成為吸引游客駐足消費的核心吸引力之一。
“鄭老板熏鴨”的誘人香氣彌漫街巷,作為首批進駐的商戶,其成為古城消費業態升級的鮮活例證。這家傳承老手藝的小店,堅持鮮活生鴨現宰現殺,經10道工序處理后,以文火熬制高湯搭配傳統東游米熏工藝,成就建甌熏鴨色澤金黃、肉質Q彈的地道風味。
憑借純手工無添加的品質,小店不僅斬獲“建字號”名小吃、八閩旅游美食金獎,更打破地域限制熱銷全國,僅10月份快遞費就達3000元。“不管是兄弟小聚還是日常解饞,大家都愛這口老味道!”店主鄭賢偉介紹,原本扎根川石、水源、東游等鄉鎮的建甌熏鴨,借著非遺復蘇的東風,成功跳出鄉鎮街巷局限,站上古城文旅融合發展的更大舞臺。
“建甌有500多種小吃,簡直是‘吃貨的天堂’!”千年建州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指著熱鬧的“饕餮廣場”介紹。這些小吃涵蓋宴席硬菜與家常風味,18個鄉、鎮(街道)各有招牌,吉陽四寶、龍村榛子煨排骨、房道大腸炒光餅等特色美食,成為吸引游客的“味覺名片”。
建甌發揮“中國美食文化地標城市”優勢,布點“建州味道”品牌授權店、示范店,讓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既能觸摸歷史的溫度,又能品味地道的建州美食與茶香,一幅“活態古城”的生動圖景正徐徐展開。
古建新生,業態創新賦活力
建甌市文體旅局副局長林瑛介紹,建甌歷史悠久,孕育著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建”文化。為了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建甌通過招引新型文旅業態入駐,將舊房老宅改造成旅游服務設施、咖啡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等。
“這里是古建筑改造而成,你看,古建筑上的‘雀替’,成為我們的招牌形象。”在雀替咖啡館內,主理人鄒霞向游客介紹著這家特色場館的獨特之處。
雀替咖啡館由“總兵府”改造而成。傳說“總兵府”的原主人是朱熹的第16代后裔,名叫朱汝光。他在清光緒年間被任命為福寧鎮總兵,因此得名總兵府邸。這座建筑的門頭設計別具匠心,采用獨特的木構結構,宛如一頂官帽,彰顯著其主人的尊貴地位。作為古建筑活化利用的典范,雀替咖啡館正以“文化+休閑”的新形態,詮釋著古建新生的消費密碼。
“雀替又稱‘插角’或‘托木’,不僅能縮短梁枋跨度、分擔承重,更承載著不同時代的工藝美學。”鄒霞介紹,雀替從早期的拱形發展到宋代的楔頭、蟬肚樣式,明代出現云紋、卷草紋雕刻,清代更是衍生出龍、鳳等動物紋樣及多種類別,這些歷史印記都成為咖啡館的設計靈感。
在保留古建筑主體結構的基礎上,咖啡館融入現代休閑元素:古樸的木質桌椅搭配柔和的燈光,墻上懸掛著雀替構件的拓片,菜單上的“蟬肚拿鐵”“云紋甜點”呼應著建筑文化。
“在這里喝咖啡,不僅是味覺享受,更像是在閱讀一本古建筑教科書。”前來打卡的游客李女士說。同濟大學規劃學院教授楊貴慶參觀后給予高度贊譽:“這家咖啡館不僅是提供咖啡的場所,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深刻詮釋和實踐。”
雀替咖啡館的成功并非個例。在鐵井欄-紫芝街,更多舊房老宅通過業態創新實現“華麗轉身”。華燈初上時,青石板路映照著紅燈籠的光暈,古老的曲藝悠揚婉轉,30余家與“建”文化契合的商家在此落戶,殷閩文化館、非遺拓印館、建盞展示廳相映成趣。
“我們通過招引新型文旅業態入駐,將古建資源轉化為消費載體。”林瑛表示,這些改造后的空間,既保留了古建筑的歷史韻味,又賦予其餐飲、文創、體驗等現代消費功能,實現了“保護與利用并舉,文化與消費融合”。
文化傳承,帶動消費火起來
“同學們,這里是建寧府文廟,始建于北宋,是古代祭祀孔子、傳播理學的重要場所。”在講解員的帶領下,一群學生正認真聆聽文廟的歷史淵源。如今,以建寧府文廟、建安書院為核心的研學旅游,正成為鐵井欄-紫芝街新的消費增長點,實現了文化傳承與文旅消費的良性互動。
建甌作為“理學名城”,鐵井欄-紫芝街周邊的建寧府文廟、建安書院等文化地標,承載著深厚的理學文化底蘊。“我們依托這些資源,開啟學生‘理學文化研學游’沉浸式體驗之旅,讓學生在參觀學習中深度探尋建州文化,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建甌市教育局學生發展中心負責人張小麗介紹,該研學游涵蓋理學思想講解、傳統禮儀體驗、經典誦讀等環節,吸引了周邊地區眾多學校組織學生參與。
在建安書院,身著傳統服飾的學生們正進行“開筆禮”儀式。朱砂啟智、擊鼓明志、誦讀經典,一系列莊重的禮儀讓孩子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研學活動,我不僅了解了家鄉建甌的理學歷史,還親手體驗了傳統禮儀,收獲特別大。”來自建甌實驗教育總校實驗小學的同學們說道。
除了理學文化研學,非遺體驗也備受青睞。殷閩文化館內,老物件與現代展陳方式結合,游客可沉浸式感受閩北民俗文化;非遺拓印館里,孩子們在傳承人指導下體驗拓印技藝,感受傳統工藝的魅力;建盞展示廳中,兼具觀賞性與實用性的建盞產品,成為游客爭相購買的伴手禮。
每逢周末假期,建州拓印館便會聚集許多非遺愛好者。在這里,家長和孩子可以拓印不同年代的磚雕、木雕作品,感受觸手可及的歷史印記。南平市傳拓(拓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龔文斌說:“依托歷史文化街區,非遺有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平臺,前來學習體驗的游客絡繹不絕。”
“兩天一夜的時間雖然短暫,但我從體驗非遺、品嘗建州美食、紅色研學中重新認識了閩人精神,它就像這滔滔江水,既有源遠流長的傳統底蘊,又有奔流到海的開拓氣魄。”來自福建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洪安昕說道。今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建甌市實驗教育總校與福建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開展“共探非遺 尋味閩韻”少先隊結對共建實踐活動,建甌、福州兩地少先隊員山海聯誼,組成四支研學分隊,通過“從游”的方式體驗非遺,增進兩地少先隊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傳承建州千年文脈。
為進一步提升研學消費品質,建甌還出臺了《建甌市全面推進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確提出要打造“研學旅游目的地”。“我們將整合文廟、書院、非遺工坊等資源,設計更多精品研學線路,完善研學配套服務,讓研學旅游成為帶動街區消費的新引擎。”楊觀貴說。
如今,建甌正全力爭創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鐵井欄-紫芝街作為重要展示窗口,承載著推動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鐵井欄-紫芝街將持續探索“文化+消費”的創新路徑,計劃引入更多沉浸式文旅項目,打造夜間消費集聚區,推動美食、非遺、研學等業態深度融合。
“我們要讓這條千年古街成為全國知名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文旅消費新標桿,讓更多人了解建甌、愛上建甌。”楊觀貴表示,街區將進一步優化業態布局,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提升旅游服務質量。
從清晨的煙火氣到夜幕下的文旅潮,鐵井欄-紫芝街正以蓬勃的活力,書寫著千年古城的消費新篇。在這里,歷史與現代交融,文化與消費共生,一幅“古韻新活力”的文旅畫卷正徐徐展開。
閩北日報記者 邱冬勇 通訊員 魏劍生 葛悅月 文/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