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月2日的廣州,燈光亮如白晝,全紅嬋用一枚金牌宣告王者歸來。
可誰能想到,奪冠不到24小時,一群人就演都不演了,對著18歲的她瘋狂潑臟水。
他們為何對英雄如此刻薄?我們的體育精神到底怎么了?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編輯“:YC
金牌還未捂熱,屠刀已經舉起
她那反復摩挲獎牌的動作,還帶著比賽時的微顫,輕得像怕碰壞了珍寶。
可屠刀已經舉起,帶著最惡毒的猜測,砍向這個18歲的世界冠軍。
“全紅嬋怎么胖成這樣了?跳水運動員胖成這樣還能跳嗎?”類似的惡意評論在各大平臺蔓延。
![]()
有人僅憑視覺就斷言她“發福躺平”,卻不知道這背后藏著多少難捱的掙扎。
更有人拿著她放棄個人賽做文章,污蔑她“膽怯輸不起”,“不敢正面較量,算什么冠軍?”
甚至還有人過度解讀她與陳芋汐的表情,編造“反目成仇”的荒謬謠言,用心險惡至極。
![]()
這種攻擊,已經不是簡單的網絡吐槽,而是一場有組織的、針對一個未成年女孩的集體暴力。
它像一把無形的刀,割裂了體育精神的內核,玷污了屬于我們所有人的榮耀時刻。
我們不禁要問,那個曾經為她贏下金牌而歡呼的我們,怎么瞬間就變成了舉刀的屠夫?
![]()
這背后究竟是人性扭曲,還是見不得別人好?
或者說這根本就是一種病態的社會心理,在社交媒體的放大鏡下,終于顯出了它最猙獰的面目。
看著這些污言穢語,我甚至不敢想象,當全紅嬋自己看到時,那雙看過無數次跳臺水花的眼睛,會不會第一次因為屏幕上的文字而模糊。
![]()
廣東隊的教練何威儀在比賽后也忍不住心疼,她透露全紅嬋每天都因為傷病疼得死去活來。
這樣一個在傷病中掙扎的孩子,卻還要承受這些無端的指責,這難道不是我們整個社會的恥辱嗎?
![]()
解剖刀下的真相,扭曲的愛與神化的罪
但憤怒之余,一個更讓人深思的問題浮出水面:這些舉起屠刀的人,真的是純粹的壞嗎?
或許答案比我們想象的更復雜,也更悲哀。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徐凱文曾指出:“對偶像的攻擊,本質上是攻擊者對自身不完美的憤怒投射。”
![]()
這是一種“投射性認同”的心理防御機制,我們把自己無法接受的缺點,投射到那個曾經被我們神化的人身上。
公眾對全紅嬋的愛,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完美主義投射”的愛。
我們愛的是那個“五跳三滿分”的、永不犯錯的“天才少女”形象,而不是那個會受傷、會發育、會失敗的、活生生的全紅嬋。
![]()
當她“胖了”、“留長發了”、“輸比賽了”,這個完美的形象就破滅了。
幻想的破滅帶來了巨大的失落感,為了補償這種失落,一些人選擇了最原始的方式——攻擊和污名化。
這就是“偶像神化-偶像崩塌-偶像污名化”的三段論悲劇,是全紅嬋的悲劇,也是所有被推上神壇者的宿命。
![]()
我們親手將她推上神壇,又在發現她只是個凡人時,毫不留情地將她推下。
這種扭曲的愛,源于我們不成熟的英雄觀,一種非黑即白、不容瑕疵的極端審美。
全紅嬋的教練何威儀充滿人情味的權威證言,或許能讓我們稍微冷靜一點。
![]()
他說:“她是很艱難很艱難的,每天都疼得不得了。”
這句話是對所有“不努力”、“躺平”污蔑的最有力回擊。
它提醒我們,在敲下鍵盤之前,先去看看那個金牌背后,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傷痛與堅持。
![]()
不止全紅嬋,天才的“神壇-祭壇”困局
如果說全紅嬋的遭遇是個案,那陳芋汐的眼淚,則徹底撕開了這層溫情脈脈的面紗。
這幾乎是所有天才的宿命,他們被推上神壇,享受萬丈光芒,卻也被剝奪了犯錯的權力。
一旦跌落,便會被送上祭壇,接受最苛刻的審判。
![]()
陳芋汐這位同樣優秀的運動員,在戰勝全紅嬋后,得到的不是祝福,而是更猛烈的謾罵。
有人將全紅嬋的失利怪在她身上,甚至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開始陰謀論,猜測兩人關系。
對于當時的陳芋汐來說,贏比賽不對,輸掉比賽也不對,她陷入了怎樣的絕望?
![]()
她在接受采訪時雙眼含淚,坦言自己“很想逃”,這三個字,包含了所有的疲憊、委屈與恐懼。
這是“強者示弱”的最強共鳴,瞬間擊穿了無數人的心理防線。
![]()
日本乒乓球選手伊藤美誠,也因長期遭受網絡攻擊,公開表示心理壓力巨大,競技狀態下滑。
對比80年代的郎平、李寧,當時的媒體報道側重于拼搏精神,鮮有對其私生活的過度關注和苛責。
是什么變了?是我們的耐心變少了,還是網絡的放大鏡變無情了?
![]()
研究表明,長期遭受網絡暴力的運動員,退役后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的比例高達普通人的3倍。
這個數據,冰冷而殘酷,它告訴我們,網絡暴力不是“開個玩笑”那么簡單,它是在扼殺一個人的未來。
我們正在用“愛”的名義,系統性地摧毀我們自己的英雄,這難道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嗎?
![]()
從審判者到守護者,我們才是英雄的最后一道防線
那么我們該怎么辦?繼續當那個高高在上的審判者,還是選擇成為溫暖的守護者?
答案不言而喻,真正的強大,不是永不犯錯,而是懂得用成熟的愛去包容不完美。
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智慧,遠比一枚個人金牌更值得稱贊。
![]()
全紅嬋選擇放棄個人賽,不是膽怯,而是對職業生涯的清醒規劃,是對自己身體的負責。
這種選擇,恰恰體現了她的成熟與智慧,我們應該為這種“不爭”的勇氣而喝彩。
國際奧委會近期發布了《運動員數字保護指南》,首次將“心理保護”與“反網絡暴力”納入官方議程。
![]()
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但制度的完善只是外部保障,真正的改變,源自于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
我們需要完成一次認知上的升級:從“神化”走向“人性化”。
學會去愛一個會胖、會留長發、會失敗,但依然堅強的全紅嬋,而不是那個被我們想象出來的、完美無瑕的“天才少女”。
![]()
這意味著,我們要用理性去對沖情緒,用事實去粉碎謠言。
我們想對全紅嬋說:不必在意那些惡意的聲音,你已經做得足夠好。
未來的路還很長,愿你永遠保持這份初心,在跳臺上盡情綻放,在生活中快樂成長。
![]()
我們永遠相信你、支持你,期待你在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的賽場上,再創輝煌!
這不僅是寫給全紅嬋的,也是寫給我們自己的。
讓我們一起,成為英雄身后那道最溫暖、最堅實的防線。
![]()
結語
對英雄的守護,始于對不完美的接納。
從審判者到守護者的角色轉變,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微小但關鍵的一步。
下一次當你想敲擊鍵盤時,能否先問問自己,這是愛,還是傷害?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