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許繼彬 通訊員 李婕霄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普及,普法的落腳點始終是群眾。
自“八五”普法工作開展以來,靈寶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普法理念,跳出“單向灌輸”的傳統模式,打破“條文說教”的刻板印象,把普法課堂從會議室“搬”到群眾家門口,將法律知識從書面語“譯”成家常話。讓普法不再是遙遠的“紙上條文”,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生活指南,真正實現“群眾在哪里,普法就到哪里;群眾需要什么,普法就講什么”。
打破“次元壁”,法治溫度直擊人心:用群眾愛聽的話、愛看的形式做普法
普法常因語言生硬、形式單一,與群眾之間隔著一層“次元壁”——書面化的法條難理解、說教式的宣講難入心。
為破解這一問題,靈寶市主動轉變思路,以“群眾視角”重構普法內容與形式,讓法律知識“換個模樣”走進生活。在語言表達上,摒棄專業術語堆砌,用“嘮家常”、“說方言”的方式解讀法律;在傳播形式上,緊跟群眾喜好,推出系列“接地氣”作品:針對老年人,制作“法治快板”、“三句半”在社區廣場播放;面向年輕人,打造“普法情景劇”、“用動畫融合手繪MG動畫技術制作普法視頻”在短視頻平臺推送;吃的有“法治蘋果”,用的有“法治手提袋”,夏天有“法治小扇子”,冬天有“法治小口杯”,這些群眾愛聽、愛看、能用的形式,讓普法從“單向輸出”變成“雙向互動”。
五年來,累計開展線下活動1萬余場,年均覆蓋群眾30萬人次,拍攝法治視頻100余個,點擊量50萬余次,實現普法宣傳從靜態傳播向動態體驗升級。
以群眾為“圓心”,融入全領域:普法效能由“知識普及”向“治理提升”深化
嵌入基層治理: 將普法深度融入“村民說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活動,在修訂村規民約、調解矛盾糾紛中強化法治引導,使普法過程成為培育規則意識、提升治理水平的過程。
服務重點領域: 圍繞鄉村振興、生態保護、安全生產、營商環境等中心工作,組織專項普法活動。在重大項目推進中,前置開展征地拆遷、生態補償等法規政策宣講,有效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構建普法格局:靈寶市現有村居法律顧問379人,各鄉鎮遴選培育骨干“法律明白人”2088名,法治副書記353人,建立“村居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法治副書記”普法隊伍,每月開展“敲門普法”,重點關注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群體;緊扣“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推行“執法過程同步普法”機制。
以陣地為“橋”,與群眾“心連心”:貼近群眾,服務群眾
打造走心的普法陣地“落腳點”,關鍵在于跳出“固定櫥窗、單一展板”的傳統模式,把陣地建在群眾常去的地方、建在群眾需要的場景里,讓普法從“被動看”變成“主動融”,從“一次性宣傳”變成“常態化陪伴”。
利用村級文化大院、文化墻、圖書角、游園等活動場所,打造法治文化墻、法治宣傳欄、法治書屋以及安全教育主題公園、消防主題公園等法治文化小公園新陣地100余個。將法治景觀、法治宣傳欄有效融入市文化活動中心場地,“集中連片”對市民群眾進行精準普法。將市文化活動中心廣場閑置的核酸小屋改造為“法律小屋”,建立“法律服務便民驛站”——靈寶市法律咨詢志愿服務點,成立法治宣傳志愿者隊伍,為群眾精準提供普法宣傳、法律咨詢等法律服務活動。
“八五”普法華章即將收官,“九五”普法新程又將啟航。靈寶市必將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宣傳教育法》為基層普法工作根本遵循,更加堅定的步伐拉近法律與群眾的距離,讓法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守護權益的“定心丸”,將法治精神融入社會肌理,續寫法潤人心的時代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