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相融”打造“和美旋窩”甘肅省定西市岷縣麻子川鎮旋窩村是一個閃耀著紅色光輝的村落。1935年9月17日傍晚,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隨紅一方面軍到達旋窩村,在了解到旋窩村是一個回民村后,立即制定了《回民地區守則》,贏得了當地回族群眾的信任和擁戴。
如今,紅軍住過的木屋老宅已隨時間消散,但偉大的長征精神早已融入旋窩村人的血液中。如今,旋窩村立足村莊實際,以紅色資源為依托,借助毛澤東長征旋窩舊居、旋窩草原自然風光等紅色生態元素,緊跟全鎮鄉村旅游發展步伐,全方位擦亮紅色生態旅游與和美鄉村亮麗品牌。
01
讓紅色氛圍更“濃”,
讓基礎設施更“硬”
“1935年9月18日,毛主席在沙子貴家接見了丁振邦阿訇,幾人暢談到深夜,臨別時互贈禮物……”65歲的旋窩村村民張盼壽站在修繕一新的毛澤東長征旋窩舊居前,一邊講著革命時代的動人往事,一邊感慨不已。作為土生土長的旋窩村人,他親眼見證了這片紅色熱土的滄桑巨變:“以前我們村墻體破敗,地面泥濘。如今經過精心修復,里面陳列著毛主席與阿訇的雕像,每天看到這些雕像,都能重溫那段感人至深的民族團結故事。”
這段珍貴的紅色記憶,正是旋窩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和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旋窩村近年來大力開展革命文物保護和紅色文化挖掘工作。村黨支部書記介紹:“我們按照‘點、線、面、景’的總體規劃,既要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也要讓基礎設施煥然一新。”
夜幕降臨時,旋窩村60盞太陽能路燈照亮了村民回家的路,路邊栽種的紫槐、金葉榆、垂柳在燈影婆娑中搖曳生姿。如今的旋窩村,實施了一系列提升工程,處處煥發著新時代的生機與活力:修建垂釣園1處、改造提升黨建主題廣場1處、新建文化舞臺1座、安裝室外全彩LED屏1個,還原18處“長征精神”相關場景。
為推進紅色旅游產業發展,村里新建旅游公廁2座、改造道路護欄1681米、完成風貌改造9860平方米、茅草屋頂改造815平方米。
立足革命老區的紅色底蘊和生態資源,旋窩村按照“景村融合”的發展思路,精心繪就發展藍圖。村里科學編制規劃,確立了“紅色教育、觀光體驗、網紅打卡、休閑度假”四位一體的發展定位。以紅色旅游環線為主軸,旋窩村依托毛澤東長征旋窩舊居,打造了信仰之門、紅軍橋、紅軍樹、黨建記憶長廊、紅軍長征廣場等系列紅色景點,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紅色教育體驗線路。
從破舊村落蛻變成紅色旅游示范村,旋窩村的變遷正是老區振興的生動寫照。
“變化真是太大了!”村民趙鮮花欣喜地說,“我們告別了土坯房,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戶戶用上了自來水,道路寬敞明亮,學生上學、老人看病都方便多了。”
在這里,紅色記憶被精心守護,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旅游旺季時,每日游客量達500余人次,既傳播了紅色文化,又帶動了村民增收。
02
讓增收渠道更“廣”,
讓集體經濟更“強”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在紅色熱土旋窩村,一幅產業興旺、百姓富足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成群的牛羊在山坡悠閑覓食,千畝中藥材基地飄來陣陣藥香,新建的垂釣園迎來八方游客……這個曾經普通的村莊,如今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發展答卷:全村養殖牛羊2000多頭,種植中藥材1500余畝,輸轉勞務380余人,農戶年均收入突破5萬元。
![]()
旋窩村依托豐富的草場資源發展畜牧產業。圖為旋窩草原夏日美景。
“這些年,牛羊養殖、中藥材種植和勞務輸轉是我們村的三大增收支柱。”旋窩村駐村第一書記崔選鴻介紹,“通過‘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我們的產業根基越扎越牢,群眾的‘錢袋子’也越來越鼓。”
金秋時節,走進旋窩村萬畝中藥材標準化綠色種植基地,處處是群眾忙碌的身影。他們彎腰采挖著承載希望的藥材,空氣中彌漫著沁人心脾的藥香。
作為紅軍長征途經地,旋窩村人延續著革命年代那股“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將生態種植與道地藥材發展緊密結合。“我們堅持‘道地、綠色、生態’的標準,按照‘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中藥材產業。”崔選鴻說。今年,全村種植中藥材1500畝,其中當歸500畝、黃芪760畝、黨參240畝,畝均增收達1萬元。通過構建產銷對接機制和產學研合作平臺,旋窩村成功提升了中藥材產品的市場化水平,形成了“龍頭帶動、配套跟進、全產業鏈發展”的集群式格局。
為拓寬當地群眾增收渠道,旋窩村在發展產業的同時還通過勞務輸轉促進村民就業。2025年,全村勞務輸轉174人,其中省外務工17人,省內務工157人。
良好的發展環境也激發了村民自主創業的熱情,目前,旋窩村村有72戶303人通過開辦餐飲店實現創業就業,足跡遍布隴南、舟曲、禮縣等地,戶均增收5萬元以上。
近年來,旋窩村在探索鄉村振興的路上認識到,以“業”興村才能夯實共富根基。為此,該村堅持黨建引領,因地制宜探索村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路徑,持續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的“造血”功能。
村里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整合資源要素,探索發展“項目帶動型”“產業帶動型”等多元化集體經濟。
“我們充分發揮黨組織優勢,積極推行‘黨建+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推進產業項目落地。”旋窩村黨支部書記孫拉黑曼介紹,2022年,村里爭取項目資金,盤活閑置河灘地,修建垂釣園并通過出租方式運營,每年為村集體帶來近10萬元收益。除了垂釣園項目,村里還投資95萬元入股岷縣浩豐養殖合作社,每年可獲得5%的分紅,為村集體增收4.75萬元。
旋窩村通過多措并舉、多輪驅動的方式,不斷拓寬集體經濟持續穩定增收渠道。今年,村里預計光伏分紅收入10萬元,商鋪出租收益0.46萬元,紅色美麗村莊試點項目入股縣文旅投分紅5萬元。全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突破20萬元。
崔選鴻信心滿滿地說:“從產業單一到多元發展,從分散經營到規模運作,我們正在探索一條具有老區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讓老區人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03
讓村莊面貌更“靚”,
讓管理服務更“優”
行走在今日的旋窩村,硬化道路干凈整潔,農家院落錯落有致,房前屋后花木扶疏。傍晚時分,村民雷馬忠正和幾名鄰居沿著村道散步。提起如今的生活,雷馬忠不由地感慨道:“村里的環境越來越好了,我們地里農活干完后,還會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晚上吃完飯出來,轉一會兒,看到家家門前都種著花,心情也特別好。”這愜意的生活場景,正是旋窩村深入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后,建立起長效維護機制、提升鄉村治理效能的生動縮影。
環境變美了,如何保持?旋窩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建立了“一三五集中打掃、二四六鞏固提升”的長效管護機制。在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下,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氛圍日益濃厚。2025年以來,全村累計清運垃圾40余車,投入人力超1000人次,清理各類垃圾60余噸,整治河道溝渠6處,村里先后榮獲全市“美麗庭院”示范村和全省文旅振興鄉村樣板村稱號。
在旋窩村,有效的治理一直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有力抓手。旋窩村創新推行《一約三會兩榜一積分》群眾自治模式,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讓群眾真正成為鄉村治理的主人。通過開展“鄰里互助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志愿服務,評選表彰“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依托“巾幗家美積分超市”開展積分兌換,用“小積分”撬動了“大治理”,文明新風吹遍鄉野。
在不斷完善治理體系的過程中,旋窩村還將治安防控工作作為重點,扎實推進“雪亮工程”建設,在主干道安裝監控設施,以科技力量守護鄉村平安,賦能經濟發展。同時,為打造穩定安寧、鄰里和睦、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旋窩村主動作為,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調解成功率達100%,切實提升了村民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對于村里的變化,孫拉黑曼深有感觸:“在鄉村治理過程中,我們形成了由黨員、村組干部及群眾代表為主的包抓責任機制,讓黨員群眾成為矛盾糾紛的協調員,使村民主動參與到鄉村治理的全過程,讓自己的家園變得更美好、更宜居。”
如今,一幅“環境優美、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新畫卷,正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徐徐展開。旋窩村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詮釋著老區人民繼往開來、建設家園的堅定決心,為新時代鄉村振興寫下了生動的注腳。
(供稿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岷縣農業農村局)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21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