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1月5日電 題:“棋管家”為百姓一齊管家,“管”出大都市鄉村新圖景
新華社記者唐斯琦、楊有宗
在上海浦東新區周浦鎮棋桿村,大家最近有了句新的口頭禪:“有事情,找‘棋管家’。”
前陣子,村民老張家水費突然漲了幾十倍。兒子在外地,家里又沒人懂,老張試著打給“棋管家”求助。
沒多久,維修小組就上門排查,發現是水表漏水,不僅當場修好設備,還聯系村委會幫老人向水務部門溝通,減免一部分水費。
“小事有人幫,大事有人管,有了‘棋管家’,心里踏實多了。”老張說。
棋桿村北臨迪士尼度假區、西南方向是張江國際醫學園區,是典型的超大城市近郊村。人口多、規模大、密度高、流動強,有發展活力,也面臨治理難題。
“我們想讓村民們都參與到治理中來。”談起創立“棋管家”的初衷,棋桿村黨總支書記張軍說。
于是,棋桿村推出“棋管家”物業服務品牌,吸納黨員、村民骨干等力量,解決民生難題、管理文化空間,逐步破解過去村域廣、人群雜、治理效率低等問題,為超大城市鄉村治理探索出新路徑。
多年從事水電維修的村民張一青,是“棋管家”物業管理辦公室副組長,也是村里最忙碌的身影之一。
“我做這些活幾十年了,哪家房子老、哪條線容易壞,我心里都清楚。”張一青說,有時候還沒等村民報修,聽到哪家老人提一句“燈又閃了”,第二天他就上門維修。
村務欄上貼著維修價目表,宣傳單也發到了每家每戶:換燈泡15元、修水管25元……80歲以上老人、殘疾人、困難家庭免費維修。
在“棋管家”的推動下,村里不少老問題也迎刃而解。
過去,村內停車難、停車亂,外來車輛經常隨意停放。如今村里建起了智慧停車系統,出入口裝上道閘和監控探頭,車位規劃科學有序。
“現在村里停車跟小區一樣方便!”通過“互聯網+安防”系統,突發情況可預警、可追溯,有效降低了治安事件發生率。
棋桿村的治理不僅“管”出了秩序,也“管”出了文化。村口的顧氏老宅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是上海現存較完整的清代“絞圈房”之一。經集體討論完成修繕后,這里成了新的文化地標。
2024年,顧氏老宅成為浦東新區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傳承紅色基因聯絡點,這里定期舉辦紅色畫展和黨史故事講堂。
顧氏后人顧心瑤還在老宅里開起了茶館,游客可以一邊品茶,一邊看展覽。茶香、木香交織,老宅成了網紅打卡地。
棋桿村婦女組長杜建英把活動搬到老宅旁的葡萄棚下,成立“葡萄架下微家”,大家在藤架下學家風故事、唱法治“三句半”:“村規民約墻上掛、依法辦事人人夸、小事不出村民組,和諧!”幾句順口溜,引來陣陣笑聲,法治宣傳就在這樣輕松的氛圍中入了人心。
如今,“棋管家”的治理已經融入日常生活,“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新圖景,讓村民在“小確幸”中收獲“大文明”。“當每個人走好自己那一步,村子自然就成了最美的‘棋盤’。”張軍說。(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