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出部署,明確要求“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落實《建議》部署要求,就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十四五”時期,在黨堅強領導下,我國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舊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萬套(間),惠及3000多萬群眾;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2%,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60.8%……一個個具體而微的成就,盡顯把造福人民作為根本的價值取向。步入“十五五”時期,人民群眾對更高品質生活的期待日益增長,對民生領域各項工作的要求也隨之提升。“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旨在精準識別并著力彌補民生領域的短板與薄弱環節。只有將民生根基筑得更牢、夯得更實,才能持續不斷地將改革發展的豐碩成果轉化為人民群眾可知可感、實實在在的生活品質。
發展成果能否惠及全體人民,是衡量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尺。《建議》著眼于構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民生保障制度體系,作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部署。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提出實施城鄉居民增收計劃,著力提升低收入群體收入水平,穩步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動形成更為合理的橄欖型分配格局;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方面,要求社會保障制度朝著更加優化、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需要穩步擴大免費教育的覆蓋范圍,并探索適時延長義務教育年限的可能性……一項項制度性安排,聚焦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致力于推動公共資源在城鄉、區域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實現更加均衡的配置,確保發展機遇更加均等、發展成果共享程度持續提高。通過系統性的制度創新與完善,能夠有效暢通社會流動渠道,為每一位社會成員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實現夢想創造更加公平的環境和條件。
中國式現代化,本質上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改善民生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加強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僅直接提升民眾福祉,也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勁內生動力。例如,提升教育質量、強化職業培訓有助于培養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要求的高素質勞動者隊伍;完善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能夠有效解除居民后顧之憂,釋放消費潛力;支持靈活就業、新業態就業能開辟更廣闊的就業空間。因此,必須將民生工作置于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使民生改善與經濟增長良性互動、同頻共振。《建議》中關于“推動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部署,將指引我們在高質量發展中創造更高品質生活,在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中不斷開辟新的發展境界。
民生改善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上,持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僅關乎國家發展全局,更深刻詮釋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公平正義的現代化模式,必將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甄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