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村民正在清洗、分揀、修整新鮮紅薯。
11月初,秋日暖陽灑在孔城鎮南口村,在村部大院的水井旁,水桶碰撞聲、水流沖刷聲與村民們的談笑聲交織在一起,大家正忙著將一顆顆剛從地里挖出來的新鮮紅薯清洗、分揀、修整,一場圍繞紅薯加工的豐收圖景在此鋪展。
在南口村村部大院,村民羅愛梅正將一筐帶著泥土的紅薯倒進木盆,拿起刷子熟練地來回清洗。“今年紅薯收得早,這兩天天氣暖和,井水不涼,洗紅薯剛好。”羅愛梅抬頭笑著對記者說道。
院內,南口村坂頭組的項宗發正和老伴圍在簸箕旁,將加工出來的大塊紅薯粉逐一捏成小細塊,為接下來的加工工序作準備。“今年一共種了510余棵紅薯秧,最后收了1000多斤紅薯,算是個好收成!”項宗發一邊捏著紅薯粉塊,一邊算起了“豐收賬”,“先挑大個頭的紅薯洗粉,現在加工100多斤紅薯粉,剩下的小個頭,自家蒸著吃、煮著吃,全家都愛這口甜。”
![]()
圖為村民正在晾曬的紅薯粉。
提及紅薯粉,項宗發的話匣子徹底打開了。“咱桐城的紅薯粉可是有名的特色產品,用處多著呢!”他笑著說,“曬干的紅薯粉能做成爽滑的紅薯粉絲,煮火鍋、炒著吃都香;最地道的還得是‘山粉圓子’,裹上肉汁蒸熟,咬一口軟糯入味,是咱家鄉獨有的味道。”
正因對自家紅薯粉品質的嚴格把控,當地的紅薯粉每年都廣受歡迎。“我家的紅薯粉洗得仔細、做得干凈,不少街坊鄰居甚至外村人都喜歡來我家買,按10元一斤計算,每年光賣紅薯粉就能帶來1000多元收入。”話語間,項宗發的眼神里滿是自豪,這份自豪,源于對家鄉傳統味道的堅守。
秋日暖陽依舊,水井邊的忙碌還在繼續。一顆顆紅薯在村民們的手中完成“蝶變”,化為細膩潔白的紅薯粉,再變成餐桌上的美味,這其中不僅蘊藏著村民們的勤勞與智慧,更散發著濃濃的煙火氣與家鄉情。 (鄒和鳳 吳春富)
▌來源:桐城新聞
▌責編:木子 小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