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臨潼區相關部門了解到,“十四五”期間,該區在農業灌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極探索、先行先試,通過“以電折水”監測計量模式,推動農業用水管理向精準化、智能化、高效化轉型,為水資源嚴重短缺地區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經驗借鑒。
臨潼區耕地面積6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4.9萬畝,其中井灌區達37.5萬畝。針對農灌機井數量多、傳統水表計量成本高、維護難、數據采集效率低等現實情況,臨潼區轉變思路,引入“以電折水”新模式,借助電力數據反推用水量,實現從“經驗估算”到“精準計量”的跨越。
2023年至2024年,臨潼區利用中央水利發展資金,分兩批建設39眼樣本井,圍繞“科學布設、數據匹配、運維保障”三大核心環節系統推進。樣本井布局兼顧山、塬、川等不同地形,配備水表、水位與壓力傳感器、太陽能蓄能等設施,實現全天候多維數據采集。同時,通過“一井一碼一電表一檔案”管理,完成全區8411眼機井的信息匹配與關聯,水電匹配率、樣本井在線率均達100%。
在機制建設方面,臨潼區構建了“制度+技術+隊伍”三位一體的運維體系,出臺多項管理辦法與維護制度,明確責任分工與處置流程,并搭建起區、街、村三級管護網絡,通過手機APP與監測平臺實現遠程監管與智能預警。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臨潼區“以電折水”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水資源監管更加精準高效,項目投入較傳統模式降低70%,人工巡檢量下降80%,監管效率提升3倍以上。該模式不僅為地下水“雙控”管理提供了數據支撐,也通過超定額用水預警機制,有效引導農戶節約用水,推動農業灌溉走向精細化管理。
“‘以電折水’不僅是破解農業灌溉計量難題的創新之舉,更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管理的重要路徑。臨潼區的探索實踐,為全國同類地區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貴經驗。”臨潼區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臨潼區將繼續深化“以電折水”應用工作,編制區域折水系數圖冊,優化監測網絡,拓展微咸水地區監測,推進數據智能推送與政策聯動,逐步建立“節獎超罰”機制,進一步夯實農業節水增效的基礎。(記 者:王三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