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擬撤離!荷蘭砸25億急攔,制裁中國反錘自己
11月3日,荷蘭剛升級光刻機出口管制,把14納米制程DUV設備納入禁令。
![]()
另一邊就傳出消息,ASML還在評估“撤離荷蘭”的可能性。
這個撐起荷蘭4.2%GDP的巨頭,如今處境兩難——政府跟著美國卡中國市場,讓它丟了近半訂單;本土新出的移民政策,又堵死了40%外籍工程師的來路。
荷蘭政府急了,趕緊砸出25億歐元“挽留禮包”,可這場“求錘得錘”的博弈,早就不是簡單的技術封鎖了。
一、6年時間線:從“卡中國”到“卡自己”
2019到2020年,荷蘭先跟著美國動了手。
禁止ASML向中國出口7納米以下的EUV光刻機,那時中國已經占了ASML超30%的銷售額。
2023年封鎖再加碼,荷蘭和美日簽了三方協議,把先進DUV光刻機也劃入出口許可。
審查要等好幾個月,ASML趕緊在禁令生效前清庫存,當年三季度中國銷售額占比直接飆到46%。
2024年是雙重打擊,1月暫停已獲批設備交付,9月又禁了售后維護。
ASML對華營收占比一下跌到20%,偏偏荷蘭新政府還搞嚴控移民,卡了它外籍工程師的入職路。
2025年僵局沒破,4月把光刻配件和軟件也納入管制,11月再禁14納米DUV設備。
ASML三季度財報里,中國需求明明很強,卻被政策壓著;荷蘭執政聯盟還因移民問題垮臺,企業更沒底了。
二、數據不會騙:荷蘭的“反噬”有多痛
ASML 2024年的銷售額預期,從350億歐元砍到了280億歐元。
研發資金也跟著少了,新一代EUV光刻機研發,直接延期18個月。
它的供應鏈企業ASM International更慘,對華訂單降了60%,只能關兩家工廠,裁1200人。
荷蘭半導體產業本來有12萬從業者,20%崗位靠對華貿易。
到2025年三季度,這個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從4.2%跌到了2.8%。
更關鍵的是,ASML造光刻機需要稀土,92%的稀土精煉產能都在中國手里。
荷蘭企業的庫存,撐死只能維持8周生產。
更諷刺的是,荷蘭想卡中國,反而倒逼出了本土替代。
2025年9月,中芯國際測試國產28納米DUV設備,良率達到92%;上海微電子的設備,國產化率也超70%,已經分走ASML 15%的中端訂單。
三、深層博弈:三方手里的“籌碼”
中國的破局點,首先在市場。
全球38%的半導體市場在中國,中低端芯片需求超70%,這正是DUV設備的核心應用場景。
再就是資源話語權,92%的稀土精煉產能,荷蘭短期內找不到替代供應鏈。
技術上也在突圍,靠DUV多重曝光、納米壓印等路徑,28納米設備已經進了產線驗證,慢慢不依賴ASML了。
荷蘭則卡在中間,一邊要聽美國的安全施壓,維持技術聯盟;另一邊不敢丟ASML這個“經濟支柱”。
畢竟ASML不僅帶了2.3萬人就業,還牽動著上下游幾千家配套企業。
所以當ASML放話“留不住外籍人才就全遷”,荷蘭只能急著推“貝多芬項目”,砸錢改政策挽留。
美國看似占了便宜,其實也在承受連鎖反應。
ASML把產能轉向韓臺地區,這些客戶的芯片,最后還是流向中國市場。
美國的應用材料、泛林半導體,因為對華出口降了42%,營收分別下滑32%和35%。
四、結語:地緣算計贏不過產業規律
這場博弈早說明白了:誰握有不可替代的市場和產業鏈能力,誰就有話語權。
荷蘭想靠技術壁壘卡中國,卻忘了ASML的根基在市場,而中國的根基在全產業鏈韌性——從稀土精煉到設備自研,從封測產能到終端需求,形成了拆不開的生態。
現在荷蘭政府一邊升級管制,一邊砸錢留企業,活脫脫“左手打右臉”。
ASML的“撤離威脅”,說到底是對違背市場規律的抗議。
你覺得荷蘭新政府會松綁對華管制嗎?中國芯片自主化,還要幾年能徹底打破封鎖?評論區聊聊~
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