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更新進程加快,北京通過城市更新打造出更多高品質活力空間。今年9月份,位于核心商圈、備受關注的街區型商業隆福寺二期開街,為北京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持續輸出場景力與新動能。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前往現場探訪發現,經過多年來的改造更新,全面開業后的隆福寺傳承文脈,成為開放、多元的文化藝術街區。
![]()
二期開街:客流量更大了
“南有夫子廟,北有隆福寺”,這句流傳百年的俗語,道盡了隆福寺在京城文化版圖中的獨特地位。隆福寺街區因始建于明朝的隆福寺而得名。作為擁有近六百年歷史的北京老城地標,它承載著一代代人的記憶。2012年8月,北京國資公司與東城區政府合作啟動隆福寺地區風貌保護和城市更新項目。區域內完整留存不同時期的建筑風貌:明清時期的寺院格局隱約可尋,民國廟會的市井肌理融入街巷,新中國成立后的東四人民市場、隆福大廈的商業痕跡得以活化。
“隆福寺項目一期于2019年8月亮相,已打造為一個融合美術館、設計師酒店、精品咖啡館、特色餐飲的現代文化消費空間,出租率近100%。”北京市東城區隆福寺地區服務中心副主任范玉玲介紹,“自2019年一期重新開放以來,已經舉辦超過500場展覽和線下活動,跟許多知名品牌和IP合作,成了北京文化圈里名副其實的活力中心。”
![]()
2025年9月17日,隆福寺二期項目開業,青灰色建筑群延續青磚灰瓦傳統,融入露臺、連廊等現代設計,復古又時尚。
范玉玲介紹,“截至目前,二期項目簽約率超80%。因為從9月17日一直到年底是二期項目的開業季,一些商戶會在第四季度陸續開業。”她表示,與一期相比,二期整體建筑規模顯著增加,還引入了更加多元的品牌業態,涵蓋科技體驗、演藝文化、老字號創新、零售生活方式、餐飲服務等多個領域,實現了隆福寺文化體驗的全面擴容,也為街區帶來了更多客流。
對于客流的變化,作為第一家入駐隆福寺的餐飲商戶“椒小廚”的創始人高燕馨深有體會:“2019年剛搬來的時候,主要靠老客人撐場面;現在不一樣了,多虧了隆福寺二期開業,還有各種活動不停歇,我們的新客占比已經超過60%,周末的客流比原來街邊店的最高峰還要多50%。”她說,從街邊小店到入駐隆福寺這樣的文化地標,椒小廚不只是搬了個家,更是完成了一次全面的品牌升級,客群也實現“質變和量變”。
空間體驗:古都新城都交織在視線里
乘坐電梯登上隆福大廈的頂層,便來到了隆福文化中心。北青報記者看到,這里由4座紅墻金瓦的仿古建筑和庭院組成,猶如天上宮闕,涵蓋VIP室、會議室、多功能廳、備餐廳等,藝術展、文化交流、時裝周等活動常在此舉辦。
在隆福文化中心東西兩側的觀景臺上可以看到北京的歷史與現在。北青報記者從西側觀景臺望出去,看到了中軸線上的故宮、景山、白塔,從東側觀景臺向遠處看去則可以看到繁華現代的CBD,古都新城就這樣交織在視線里。
雖然最初的隆福寺已不可見,但位于隆福寺建筑頂部的藻井作為國家一級文物保存下來,天宮藻井和蟠龍藻井目前均藏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是其鎮館之寶。其中,巧奪天工的天宮藻井最負盛名,被網友稱為“天花板中的天花板”,其中間頂部繪制有二十八星宿圖,被認為是一幅具有較高科學價值的專業星圖,屬古代天文的《步天歌》系統。
![]()
△臻元美術館里的隆福寺天宮藻井
北青報記者在隆福寺街區的臻元美術館看到,“天宮藻井”這一建筑美學精品被復原于展廳之中。正如一位觀展者表示,這展覽讓藻井以另一種形式回歸隆福寺。“步天歌——藻井與星宿的故事”正在此進行全國首展,吸引眾多觀展者前往打卡。步入展廳,可近距離觀察精妙榫卯與天宮樓閣,感受時空輪轉、星河閃耀。在數字藻井展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大星象在藻井中流轉,化為星辰勾勒出中軸線的模樣。
“10月1日開展第一天,就有不少附近居民早早來此排隊等待,有年紀大一些的會戴上眼鏡邊看邊查詢手機。”該館館長賈婧介紹,隆福寺位于北京文化金三角的位置,很符合文化行業從業者的定位。隆福寺作為新商業,吸引了孩童、年輕人、家庭等多類人群,除了有情懷的當地人還有來京游客。“除了常見的美術展,中國傳統文化也是策展的關鍵詞。我們將根據情況將展覽持續至春節。”
首店經濟:為街區增添活力
首店經濟也為隆福寺街區增添吸引力。隆福寺二期吸引了大量首店、旗艦店和概念創新店,如開心麻花A99劇場東城區首店、7mesh中國首店、Outopia北京首店等,約占整體品牌的40%。
開心麻花首個沉浸式劇場直接把觀眾席變成舞臺,觀眾和演員可以零距離互動。開心麻花劇場院線運營總監韓莉介紹,“從2024年12月開業至今已演出200多場,其中,首個劇目《雨村筆記之隱藏筆記》幾乎場場售罄。目前,第三個劇目《莎士比亞別生氣》正在上演。”
![]()
△開心麻花劇場
與賈婧一樣,韓莉也對隆福寺的文化氛圍表示認同。“隆福寺在前期布局的時候就預留了優質的文化空間,適合做劇場;這里挨著景山、王府井,地理位置很好;北京中軸線的優勢也明顯;此前這里有東四人民市場、東宮影劇院,既有底蘊也比較熱鬧接地氣。所以將劇場設置在這里經營很有信心。”
隆福寺街區,一直是北京市民心中兼具煙火氣與文化感的“老城記憶地標”。“椒小廚”的創始人高燕馨坦言,她看中的就是這片地方的“老底子”和“新潛力”,也正是因為隆福寺深厚的文化底蘊,讓“街邊煙火”升級為“文化煙火”。“我們就是想從一家小街邊店,變成有文化味兒的靠譜品牌。”
多家受訪商戶表示,在隆福寺街區經營期間,不僅目睹了這里的發展變遷,還深刻體會到營商環境方面的服務效率。不管是營業執照辦理、店面裝修審批,還是周邊環境提升、垃圾分類等推進都很順利。隆福寺街區還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商業結合,舉辦傳統廟會、非遺展示、新潮市集、滑板比賽、音樂演出、魔術表演、特色NPC巡游等活動,增加客流量。這些活動的舉辦,不僅讓市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還提升商圈和街區的知名度、美譽度,也讓商戶生意更紅火。
首都文化消費新地標
作為“故宮—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的重要一環,隆福寺在商業規劃上不僅延續“用文化帶動商業”的思路,又兼顧消費需求的多樣性,形成“首店引領、業態豐富、體驗多元”的特色商業生態。例如:引入全時空間VR影院、中鼎XR藝術空間等科技體驗類空間,解鎖“科技+娛樂”的新玩法;老字號創新品牌陣容亮眼,稻香村零號店尋寶店、同仁堂知嘛健康、豐年灌腸、梅潭村、紫光園、姚記炒肝等,以“傳統技藝+現代審美”的方式煥新老味道。11月1日,東城區時尚體育節——虛擬騎行賽在隆福寺舉辦。賽事為市民帶來了一場“體育+娛樂+消費”的豐富體驗,也為隆福寺街區注入了蓬勃活力。
![]()
隆福寺正在通過創造更多新文化、新空間、新生活的新業態,以及更多新娛樂、新體驗、新消費的新模式,為文化金三角的建設增加亮點。根據《隆福寺園區發展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隆福寺將打造成為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中華文化與世界文明協調共融的首都文化消費新地標。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隆福寺文化街區修繕更新項目采取片區式更新的模式,共分為三期。其中,一期重點實施老舊樓宇提質增效,包括隆福大廈、隆福寺北里及隆福文化中心。項目一期已入選2022年北京市城市更新最佳實踐案例。二期打造文旅商復合空間以及國際文化交流體驗區。
隆福寺通過深度文化挖掘與創新體驗融合,為北京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注入了兼具京韻特色與時代活力的新動能。隆福寺正逐漸成為這座古都中一個既承載歷史,又充滿時代生命力的新地標,不斷增強北京城市作為國際消費中心的文化辨識度和綜合吸引力。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宋霞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宋霞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