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舞臺之上,荒草叢生,銹跡斑斑的老房子透著一派蕭索;而隨著高低錯落的臺燈次第亮起,暖光不僅驅散了場上的昏暗,也點亮了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11月4日,北京人藝小劇場劇目《長子》在實驗劇場迎來第三輪演出。這部由俄羅斯劇作家萬比洛夫創作的經典作品,將以溫暖而幽默的基調,繼續與觀眾探討愛與信任的永恒話題。
![]()
《長子》劇照。李春光/攝
《長子》的故事始于一場意外:兩個錯過末班車的年輕人為躲避嚴寒,謊稱是老人薩拉法諾夫素未謀面的“長子”借宿,卻在徹夜相處中,意外解開了這個家庭的情感癥結——老人的孤獨、子女的遠行抉擇,都在這場“冒名”的相遇中逐漸消融為理解與陪伴。萬比洛夫于20世紀60年代寫下的這個故事,盡管情節披著荒誕的外衣,內核卻充滿真摯的人文關懷。那些細膩勾勒的日常細節,讓跨越半個世紀的情感渴望,依然能與今天的觀眾深深共鳴。
![]()
《長子》劇照。李春光/攝
該劇于2023年9月首演,由青年導演執導,周帥、李麟、孫翌琳等青年演員主演。歷經前兩輪演出,已收獲大量觀眾好評。冬日即將到來,《長子》希望為觀眾帶來怎樣的觀演體驗?導演始終相信:“真實與真誠,是打開這部作品的鑰匙。”劇組致力于在劇場中營造一種漸進式的暖意——讓從寒冷中走進劇場的觀眾,隨劇情深入,內心逐漸被溫情浸潤,直至全身心被柔軟的暖流包裹。正如劇本從生活瑣碎中提煉出深刻的人生體悟,演員們也希望與觀眾共同完成的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一段溫暖的心靈之旅。也因此,“暖心”與“治愈”成為許多觀眾觀后反饋中的高頻詞。
面對第三輪演出,創作團隊在持續打磨表演的分寸與尺度。《長子》并不依賴激烈戲劇沖突或夸張的情感表達,而是以真實、自然的方式,呈現人物的內心世界。“這要求演員在‘演’與‘不演’之間找到精準的平衡,而這一分寸感,正是我們每場演出不斷探索的課題。”飾演“長子”的周帥如是說。李麟在塑造“父親”一角時也深有感觸:“即便內心翻涌如潮,表演也須克制,不能山呼海嘯。”在孫翌琳看來,“女兒”的每一場戲都應是“當下的、即興的,如生活般自然流淌”。
本輪演出將持續至11月19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