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美國聯邦政府“停擺”進入第36天,創造了新的最長政府“停擺”紀錄。
一場“停擺”,折射出美國政治運行的深層病灶。國會山的爭吵聲越來越大,普通民眾的日子也越來越難過。領不到補助的底層民眾、被延誤的基建項目,都在用自身糟糕的處境講述一個事實:當政治算計取代社會治理,“停擺”的不僅是美國的政府,更是民眾的信任。
此次政府“停擺”仍然遵循“老劇本”
當地時間9月30日,美國國會未能在最后期限前通過臨時撥款法案,聯邦政府資金于10月1日零時中斷,美國法律意義上的政府“停擺”正式生效。
![]()
這是10月21日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白宮,當時美國聯邦政府“停擺”已經整整三周。新華社圖
美國聯邦政府的財年從每年10月1日開始,次年9月30日結束。要維持政府運轉,行政部門需提出預算,由美國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進行討論、修改,并達成一致,再交由美國總統簽署,成為聯邦政府各項支出的依據。
若常規撥款無法通過,就需要按照上一財年的支出水平通過臨時撥款法案,以維系政府的臨時運轉。如果國會沒能就常規預算達成一致,也未能通過臨時撥款法案,美國聯邦政府就會失去運轉經費,被迫“關門”。
此次美國政府“停擺”,仍然遵循這套“老劇本”。
今年上半年,美國國會圍繞常規撥款的多項條款爭論不休,立場分歧尖銳,始終難以達成一致。進入9月,眼看所剩時間不多,眾議院共和黨人提出一份臨時撥款法案,試圖以此支撐美國政府一個多月的運轉。然而,因該條款要削減部分醫療補助支出,遭到民主黨拒絕。民主黨在參議院則提出了另一份臨時撥款法案,要求加大醫保相關福利支出力度,又未能獲得共和黨支持。兩黨互不讓步,結果是聯邦政府再度陷入“停擺”。
開不開門無所謂 重要的是“我方得贏”
如今,“停擺”已進入第二個月,聯邦食品救濟項目面臨“發不出錢”的窘境。而民主、共和兩黨互撕正酣,似乎都無迫切愿望結束政治僵局。
![]()
10月25日,人們在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的一處食物賑濟處打包食品。受美國政府持續“停擺”影響,美農業部宣布暫停其“補充營養援助計劃”,11月1日停止發放食品救濟。新華社圖
一方仍然堅持,必須在臨時預算案中加入關于醫保方面預算的附加條款。一方毫不妥協,強調必須先通過預算法案,才愿意談醫保預案。雙方寸步不讓,大有一種“政府開不開門無所謂,重要的是我方得贏”的姿態。面對輿情洶涌,兩黨則不約而同開始“甩鍋”。民主黨人指責共和黨造成了日益嚴重的醫保危機,共和黨人則稱此局面“令人羞恥”,是民主黨“玩弄政治”。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共和黨籍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還賣起了慘,稱由于民主黨人14次投票反對政府撥款,“我們現在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雙方你來我往、相持不下,正如專家所言,這次聯邦政府“停擺”帶有更多“有意為之”的色彩。準確說,不是兩黨在預算和撥款問題上“談不攏”,而是“不想談攏”。活躍在前臺的政客們,都希望利用“停擺”向對方施壓,借機推進各自的核心政治議程。就在一個多月前政府關門當天,特朗普回應記者詢問時就提到,“政府關門也能帶來很多好處,我們可以擺脫很多我們不想要的東西,而這些東西都是民主黨的。”號稱相互制衡的制度設計如今成了黨爭工具,將美國政治一步步送入愈加極化的循環,令人唏噓。
危機反復上演 “停擺”走向“制度化”?
事實上,如此荒唐的場景,并非美國政治的“原生設定”。其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初。在此之前,美國政府面對撥款中斷的做法完全不同。
早在1870年,美國就通過《反赤字法》,規定若國會未撥款或資金用盡,任何聯邦機構不得繼續支出或簽訂合同。但長期以來,這一規定并未被嚴格執行。盡管國會也常常拖延預算審議,但是行政部門則采取“先干活、后撥款”的做法——各機構照常運作、發放薪酬,待預算通過后再補記賬。因此,在很多情況下,美國政府即便無錢可用,也不至于真正“關門”。
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財政赤字高企,國會對美國總統隨意調撥預算資金的行為不滿,于是通過了《國會預算與削減控制法》,以強化國會的預算主導權。1980年,美國司法部發表司法解釋,明確指出:在撥款中斷期間,繼續履行職能的政府官員會被認定為違反《反赤字法》,除非得到國會授權。1981年,美國司法部進一步發布補充意見,提出在資金耗盡的情況下,除非與生命安全或財產保護直接相關,所有政府職能必須停止,否則任何支出都構成違法。自此,美國聯邦政府“停擺”正式被“制度化”。
如此規定,本意是防止財政失控,但是隨著美國政治極化、兩黨對立日益尖銳,預算審議與撥款投票逐漸成為黨派對抗的舞臺,兩黨拼命給彼此制造麻煩,頻繁出現“為否決而否決”的現象,導致“關門”鬧劇頻頻上演,成了美國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引發“滾雪球效應” 美經濟雪上加霜
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贊迪表示:“當前美國經濟本就脆弱,因此像政府‘停擺’這樣的事件,可能會比人們預想的更快演變成更大的危機。”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日前表示,根據聯邦政府“停擺”持續時間的長短,預計今年四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將下降一至兩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停擺”持續4周,美國經濟將損失70億美元。持續6周,損失將上升至110億美元;持續8周,損失則將高達140億美元。
![]()
這是10月30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國際機場拍攝的滯留旅客。受“停擺”影響,美國空中交通管制人員嚴重短缺造成多地機場航班延誤甚至取消,機場運營也受到影響。新華社圖
畢馬威首席經濟學家黛安·斯旺克將“停擺”引發的連鎖反應比作不斷積聚能量的雪球,她表示:“這就像雪球滾下山,勢頭和規模會越來越大。”
據報道,受財務與政策不確定性影響,雇主紛紛推遲投資和人員招聘決策;與此同時,部分企業已開始測試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導致大規模裁員。
贊迪指出:“實際上,我們根本沒有創造有實際意義的就業崗位。”由于就業市場本就疲軟,目前少量新增就業崗位的勞動者,未來可能實際失業。若政府扶持體系弱化、聯邦工作人員無法按時領到薪水、民眾消費減少,企業可能會開始裁員或直接倒閉。
經濟學家警告,延遲或取消的支出、招聘、旅行活動,甚至節日購物消費,未來都可能無法恢復。會計與咨詢公司RSM首席經濟學家喬·布魯蘇埃拉斯表示:“這并非簡單的經濟活動延遲或推后,而是會造成部分經濟活動徹底消失。”
“我們本就已經面臨各種困境了,而此次政府‘停擺’卻是人為制造的問題,太艱難了。”斯旺克說道。
等待地方選舉結束 本周末前或破局
美國總統特朗普3日再次呼吁國會共和黨領袖修改參議院規則、取消“冗長辯論”機制(即阻撓議事)以結束政府“停擺”,但這一要求在共和黨內部遭到強烈反對。
不過,在美國國會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南達科他州共和黨參議員圖恩看來,他對本周末前達成重啟聯邦政府的協議持“樂觀”態度。圖恩稱,他正在考慮一項將過渡性支出法案延長至明年1月或更晚的方案,因為眾議院法案中所提出的11月底的生效日期已不再可行。
“憑我的直覺和對這類事情運作方式的了解,我認為我們離找到突破口越來越近了。”圖恩3日在國會表示,“我們的目標是爭取達成一項可以讓聯邦政府重新運轉起來的協議。”
圖恩透露,潛在協議中的議題包括:就常規撥款程序的推進路徑作出承諾,以及就一項旨在將即將到期的《平價醫療法案》補貼延長至特定日期的法案進行投票。
圖恩表示,4日在弗吉尼亞州、新澤西州和紐約市等地舉行的地方選舉結束后,國會成員有望“更集中精力”應對聯邦政府關門的談判。
新聞鏈接>>
盤點美國政府“停擺”紀錄
雖然政府“停擺”聽上去很嚇人,但這種現象對于美國民眾來說并不陌生。自1976年美國國會正式執行預算程序以來,美國政府共關門20余次。
第一次真正“停擺”:1981年
美國政府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停擺”出現在1981年11月21日。時任總統里根要求削減84億美元的政府開支,但國會達成的預算削減協議比里根的門檻少了20億美元。里根否決了預算法案,并關閉了聯邦政府。
最短的政府“停擺”:9小時
2018年2月,肯塔基州共和黨參議員蘭德·保羅堅持反對臨時撥款案中增加國防開支的條款,導致參議院無法投票,政府被迫于9日零時“關門”。參議院于9日凌晨一點半投票通過了臨時預算案。眾議院在五點半投票通過。在法案送交特朗普簽字后,聯邦政府結束僅9小時的技術性“關門”。
最奇葩的“停擺”:聚餐
1982年9月30日到10月2日,美國政府被迫“停擺”,原因是里根總統邀請所有國會議員前往白宮進行燒烤,而錯過了在9月30日晚最后限期之前通過早已達成一致的預算案。
“停擺”次數最多總統:里根
里根是任內遭遇政府“停擺”次數最多的總統。在他任職8年期間,聯邦政府“關門”了8次共14天。
上游新聞綜合自新華社、央視新聞、中新網、第一財經、國際在線、經濟日報、北京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