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智元報道
編輯:傾傾
【新智元導讀】英國,一名全身癱瘓的男子,用「意念」控制電腦打字,和家人交流!這不是電影情節,而是Neuralink最新的人體實驗。當一個人的思想能直接操控機器,人類與科技的邊界,正在被悄悄改寫。
就在幾天前,倫敦的一間手術室里,發生了一件讓全球AI圈和醫學界都震驚的事。
一名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幾乎全身癱瘓的男子,在植入馬斯克的腦機接口裝置后, 僅憑「意念」操控了電腦。
![]()
這不是實驗室里的模擬畫面,也不是科幻電影的特效,而是現實世界中的讓人類大腦重啟的按鈕。
這一幕,讓人同時感到敬畏、好奇,也有些害怕。
畢竟,當思想可以被機器讀取,人類和科技之間的界線,也會變得模糊。
而這位男子,名叫Paul。
意念重啟:Paul用意識控制電腦
在倫敦大學學院醫院的手術室里,醫生們圍著一臺精密的機械臂。
那是Neuralink的手術機器人R1。它能以顯微級的精度,將比頭發絲還細的電極線植入大腦皮層。
![]()
接受手術的,是一位名叫Paul的英國男性,患有運動神經元病。這種疾病會讓神經逐漸退化,最終喪失語言與行動能力。
對Paul來說,連想說話這件事,都變成了徒勞的信號。
植入完成后,他的頭骨上被安上了一枚硬幣大小的裝置。通過無線連接,腦中的電信號被實時傳輸到外部電腦。
幾小時后,醫生讓他嘗試「想象」自己在移動光標。
![]()
屏幕上的箭頭,輕輕晃動。第一次,他還沒能控制方向。第二次,光標開始緩緩地向右滑動。十幾分鐘后,Paul在屏幕上打出了第一個單詞:Hello。
那一刻,他的家人坐在監控屏前,看到他重新「開口說話」,不禁落淚。
Neuralink在英國的這次芯片植入,屬于其國際臨床研究計劃GB-PRIME的一部分,合作機構包括倫敦大學學院醫院與紐卡斯爾醫院NHS基金會信托。
或許對Neuralink來說,這些信號只是數字流;但對這些病人而言,這意味著身體沉默多年后,大腦終于可以重新啟動。
思想被翻譯成指令:Neuralink如何讀懂大腦?
Neuralink的核心裝置是N1芯片。
它比硬幣還小,卻能通過64根比頭發絲還細的電極線,與大腦皮層相連,捕捉上千個神經元的放電信號。
![]()
Neuralink表示其設備可以幫助患有嚴重疾病的人控制外部設備
這些信號本身沒有語義,像一團混亂的電流噪聲。
而芯片的工作原理,就是讓AI模型去「學習」這些信號背后的規律——當人產生「移動」「點擊」「拿起」的念頭時,大腦中會有特定的神經模式被激活。
Neuralink的手術機器人完成植入后,芯片會立即開始工作。幾乎在患者蘇醒的瞬間,它就能捕捉到大腦神經活動的實時變化。
Neuralink這樣描述這一過程:
我們的系統能夠以高保真度記錄單個神經元的活動,并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將特定的神經模式與具體的操作意圖相對應。
![]()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761-x
這意味著,大腦不需要發出聲音或動作,只要思考,機器就能理解。
幾個月前,Neuralink在官方X賬號公布了新的實驗畫面:
Nick,一位患有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的患者,失去了雙臂的活動能力。而現在,他正用腦機接口控制一只機械臂,把勺子穩穩送入口中。
Neuralink還展示了另一位受試者Paul的訓練進展。
他不僅能通過意念操控電腦光標,還正在和工程師一起,嘗試用這枚芯片玩自己最喜歡的游戲——「戰爭黎明」。
在這兩段影像里,AI、神經科學與機械系統的邊界被徹底打通。
機器不只是「工具」,而是身體的延伸;意識不再被困于腦海,而能直接觸碰現實。
這正是馬斯克的愿景:
Neuralink的目標,是讓人類思維成為計算的一部分。
奇跡與焦慮并生:思想自由的邊界在哪?
當奇跡不斷被復制,它也開始變成一種新的現實。
根據Neuralink發布的數據,目前全球已有12位受試者 植入了其腦機接口裝置,累計使用時間超過15000小時,總佩戴時長達2000天。
![]()
從倫敦到加州,越來越多的大腦與芯片連接。人類的思想,開始以神經活動的形式出現在數據表里。
那些閃爍的點,代表著神經元的放電;而在這些數字背后,是每一個仍然努力重啟的生命。
然而,問題也清楚地擺在眼前。
目前,Neuralink的臨床研究仍處于早期階段。所有受試者都面臨同樣的風險:植入裝置可能感染、位移、失效,信號衰減也可能導致數據解碼不穩定。
而更深層的隱憂在于——數據的歸屬權。在腦機接口中,最核心的資源不是芯片,而是「腦信號」本身。
那是一個人最私密的活動:記憶、欲望、猶豫與沖動。
這些被采集、存儲、分析的數據,未來該由誰掌握?是醫院、公司,還是患者本人?
![]()
對此,衛報評論道:
當我們把人腦視為信息系統,就必須思考:誰有權訪問它?又是誰能關閉它?
在一些學術討論中,研究者提出「神經權利」的概念,它被認為是未來人類必須面對的全新人權形態。
智利、歐盟都已著手起草相關法規,試圖限制企業對腦數據的濫用。
但現實顯然比立法更快。在馬斯克的設想里,Neuralink的終極目標不僅是醫療輔助,而是讓人類與AI實現直接共生。
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我們的思想、情緒甚至夢境,都可能成為算法的輸入。
![]()
對Nick與Paul而言,這一切只是生活重新被點亮;但對整個人類來說,這也是一次新的邊界試探。
我們正站在一個十字路口:一邊是「科技讓人重獲聲音」,另一邊是「思想開始被記錄」。
而腦機接口,正是那條模糊兩者界線的光。
Paul在屏幕上打出第一個「Hello」,Nick用意念讓機械臂喂自己吃飯,這些看似微小的動作,其實都在重新定義「連接」的意義。
科技讓他們重新被世界聽見,也讓我們重新看見人類的潛能。
但在奇跡與焦慮之間,我們也需要新的勇氣,去面對一個正逐漸讀懂我們的未來。
參考資料:
https://x.com/neuralink/status/1982839792040910952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5/feb/08/elon-musk-chip-paralysed-man-noland-arbaugh-chip-brain-neuralink?utm_source=chatgpt.com-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761-x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