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在生活中,我們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在火車站、地鐵站、公交站,總有人突然擠到前面搶先上車;在超市結賬時、餐廳等候時、參加活動時,也總有人想方設法插隊排到前面;就連開車在路上,也難免遇到強行加塞的車輛。
面對這些情況,接受過“排隊”教育的孩子往往會感到困惑,忍不住發問:“媽媽,他為什么不排隊?”
那一刻,我們可能會下意識地回答:“這人沒素質。”或者簡單敷衍:“別管別人。”然而,這些不經意的回應,卻可能錯過引導孩子理解世界復雜性、建立自我原則的黃金教育契機。
如果我們能用有溫度、有深度的回答,就能為孩子搭建起理解社會、認識人性的健康認知框架,這遠比簡單地評判對錯更有意義。
![]()
一、蹲下來接住質疑:先共情,再引導
當孩子提出“為什么不排隊”的疑問時,他們內心往往充滿困惑與不安——自己認真遵守的規則被他人輕易打破,原本井然有序的世界瞬間變得混亂。
我們要做的是:第一時間把孩子內心的想法說出來!向他們傳遞一個重要信息:我理解你的感受,你的困惑是合理的。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和理解時,心中的不安就會得到緩解。這種共情的目的,是保護孩子正在形成的秩序感不受傷害。
記得有一次,我帶兒子在游樂場排隊等候坐小火車,一個小男孩突然從旁邊鉆到了他前面。
兒子委屈地回頭望著我,聲音里帶著不解和不滿:“媽媽,他插隊了!”那眼神里既有對插隊行為的控訴,也有對媽媽幫助的期待。
我沒有立即上前和插隊的孩子理論,也沒有簡單地安慰兒子“讓讓他”,而是蹲下身來,平視著他的眼睛,輕輕抱住他說:“你認真排隊卻看到別人插隊,覺得不公平,是不是?媽媽理解你的感受。”
兒子用力地點點頭。令人驚訝的是,他臉上的委屈神情很快就消失了。
蹲下來,不僅是一個身體動作,更是一種心理姿態——它代表著我們愿意進入孩子的世界,從他們的視角看問題。
![]()
二、接受世界的 “不完美”:不是所有人都懂規則
當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后,我們需要用他們能夠理解的語言,客觀地解釋“為什么有人不排隊”。
這個世界不是所有人都按照同一套規則生活。有人選擇守序,有人選擇利己;有人彬彬有禮,有人粗魯無禮。
同時,不是所有人的不當行為都源于惡意。我們可以不喜歡破壞秩序的行為,但不必因此而對人性失去信心。
我試著引導兒子思考:“小弟弟不排隊的行為是不對的,但你猜猜他為什么會這樣做呢?”
兒子歪著頭想了想,說:“他是不是還沒學會排隊呀?可能沒有人教過他。”
我贊賞地摸摸他的頭:“你的想法很有道理!他可能還小,還沒有在學校里學會排隊的規則。你要不要試著友好地提醒他一下?”
兒子鼓起勇氣,走上前對那個小男孩說:“弟弟,坐小火車要排隊哦。”
雖然小男孩最初不以為然,但男孩的媽媽注意到后,立刻過來蹲下身子說:“小哥哥說得對,玩小火車要排隊!”并帶著孩子重新排到了后面。
這一刻,兒子臉上綻放出開心的笑容,眼中閃爍著成就感的光芒。
更讓人欣慰的是,當坐上小火車時,他主動邀請那個小男孩坐在同一節車廂里,兩個孩子一路歡聲笑語。
這樣的引導,幫助孩子認識到世界的多元和復雜,學會不因他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寬容。
![]()
三、堅守自己的 “原則”:做好自己,不被他人影響
解釋完“為什么有人不排隊”后,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無論別人怎么做,自己都要堅持做正確的事。
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生動地闡釋了這一道理: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扇窗戶而沒有及時修復,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暗示,去打破更多的窗戶。
同樣,如果孩子因為看到別人插隊得逞,就放棄自己的原則,久而久之,他們也會成為“打破窗戶”的人。
回家后,我和兒子繼續探討這個話題:“看到別人插隊時,你感到難過。那么以后你會學他們插隊嗎?”
兒子毫不猶豫地回答:“不會!我知道插隊是不對的。如果我插隊,別人也會難過的!”
他驕傲地補充道:“今天我提醒小弟弟排隊,小弟弟就學會了!我還當老師了呢!”
孩子不僅堅守了自己的原則,還積極地影響了他人。想象一下,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如此堅持,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更加有序和諧。
這就像我們遵守交通規則一樣——即使看到有人闖紅燈,我們仍然會等待綠燈;即使沒有車輛通過,我們也會堅持。這不是固執,而是因為堅持做正確的事本身就有價值。
![]()
四、學會 “保護自己”:不直接沖突,遠離危險
在教導孩子堅守原則的同時,我們更需要教導他們智慧地保護自己:不排隊的行為固然不對,但不要直接和插隊者發生沖突,因為你無法預測對方的反應。
現實中,因排隊爭執而升級為暴力事件的情況時有發生:
- 上海地鐵沖突:22歲的傅某因阻擋饒某插隊,從口角爭執演變為肢體沖突,最終雙方都付出了代價。
- 上海迪士尼事件:男子周某某因帶孩子插隊被阻止后,與勸阻游客發生沖突,最終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 南京祿口機場糾紛:戴先生因勸阻一家四口插隊,遭到辱罵、推搡,不僅錯過了航班,還承受了身心傷害。
與情緒激動的人正面沖突,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將自己置于危險境地。
對認知和判斷力尚在發展中的孩子來說,學會用安全的方式應對尤為重要。
我們可以這樣教導孩子:“如果遇到有人不排隊且態度不善,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要上前爭論。必要時,尋求現場工作人員或周圍成年人的幫助。”
同時要向孩子強調:避免直接沖突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自我保護。在是非對錯與個人安全之間,保護好自己永遠是第一位的。
![]()
當孩子疑惑“他為什么不排隊”時,這簡單的問題背后,蘊含著他們對世界秩序的探索、對規則意義的思考,以及對自我定位的追尋。
家長的回答,不僅是在解釋一種社會現象,更是在為孩子構建認識世界的框架、奠定為人處世的基石。
既接納孩子的情緒,又客觀解釋世界的多元;既鼓勵堅守原則,又教導智慧保護自己——這些多層次的教育,正是對孩子好奇心的最好回應,也是對他們健康成長的最佳引導。
愿我們都能把握這些珍貴的教育契機,幫助孩子在復雜的世界中,既保持內心的善良與堅定,又具備保護自己、維護權益的能力,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因為我們今天給予孩子的每一個回答,都在悄然塑造他們明天所處的世界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