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10月15日的深圳灣芯展上,萬里眼技術公司拋出了90GHz超高速實時示波器,這臺設備可不簡單,帶寬突破90GHz,直接把國產示波器的性能拉滿,一口氣提升500%,躍居全球第二梯隊前列。
自1996年《瓦森納協定》把60GHz以上示波器列為對華禁運品,中國1500多家科研單位被迫"摸黑"搞研發,這一晃就是近三十年。現在,這個被卡脖子的局面,真的要被徹底改寫了嗎?
![]()
從8GHz到90GHz
我們先從示波器的作用說起,它本質是電子工程師的"眼睛",能把肉眼抓不到的電信號轉換成能看懂的波形。工程師靠它判斷信號傳輸是否正常、速度夠不夠、穩不穩定。在半導體、通信、智能駕駛這些高精尖領域,沒有高端示波器,研發就像沒了方向,全靠經驗瞎猜。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國產示波器的帶寬天花板就在8-18GHz打轉。而國際巨頭早就把技術做到60GHz以上,最高的甚至沖到了110GHz。這差距可不是數字好看,實實在在卡著產業脖子。
![]()
舉個芯片測試的例子,7納米制程的芯片測試,至少得60GHz帶寬撐著;要是碰到3到5納米的先進制程,90GHz才夠格。以前國內企業要么花天價求購進口設備,還得看別人臉色,要么就只能放棄前沿研發。
這次萬里眼直接把帶寬拉到90GHz,每秒能采樣2000億次,存儲深度達到40億樣點。這些指標往全球一放,妥妥的第一梯隊水平。
![]()
最讓人驚喜的是測試效率的飛躍,以前工程師優化一顆芯片的參數,得手動調幾萬種配置,耗上幾周甚至幾個月都不新鮮。現在萬里眼加了智能算法,10分鐘就能跑完所有測試,效率直接翻了上百倍。
封鎖越緊,突破越猛
回頭看這突破的來路,滿是硬骨頭。萬里眼成立才兩年,團隊平均年齡就28歲,80%還都是研發人員。CEO劉桑說得實在:"沒別的選擇,就是奔著解決卡脖子問題去的"。這群年輕人要啃的硬骨頭可不少。基礎材料、精密制造、核心芯片、智能算法、系統集成,足足七大技術密集區,每一塊都不好啃。
![]()
就說核心的ADC芯片(模數轉換器),長期被美國ADI和TI兩家壟斷。《瓦森納協定》更是明著限制,精度高于8位、速度超過1.3GSPS的,根本不許賣給中國。要造90GHz示波器,這關必須過。萬里眼沒死磕單點技術,轉而用"數學補物理、系統補單點"的思路。材料工藝未必每項都頂尖,但通過系統整合和工程平衡,硬是把短板全補上了。
這里有個細節,一個子模塊,團隊一年里做了20多次迭代,光芯片流片就反復試了好多輪。劉桑說得對,這不是一家公司在戰斗。中國在數字芯片、化合物半導體的產業鏈投資一直在加速,這才給了底層支撐。
![]()
江豐電子啃下了高純濺射靶材這塊硬骨頭,硅芯科技推出了芯片堆疊設計軟件,方正微電子把SiC車規芯片產能做到了國內第一。這些企業的單點突破,最終織成了中國半導體生態的一張網。
華為已經在用
產品發布是一回事,能不能被市場接住是另一回事。華為集群計算總經理朱照生在現場透了底,他們已經買了幾十臺,用在鯤鵬芯片、計算設備甚至手機研發上。上海交大、中科院微電子所也開始試用了。這說明設備早過了"能用"的階段,已經到了"好用"的水平。
![]()
但難題也不少,劉桑坦言,客戶對國產儀器有兩層依賴。路徑依賴是說,國際標準和測試方法都是照著西方設備建的,換國產的,可能得重新驗證整套流程。心理依賴更微妙,長期用慣了進口設備,對國產的信任度沒那么高,改過來得花時間。
萬里眼的打法很實在,先盯緊那1500家被美國限制的企業。這些單位沒得選,必須用國產設備,正好能積累口碑。等技術再升級,再慢慢打開更寬的市場。
![]()
另一個挑戰是持續迭代,現在國內有些高端實驗室已經需要110GHz以上的設備了,6G通信研發甚至要處理100-300GHz的信號。90GHz的突破只是開始,要保持競爭力,就得一直追著國際前沿跑。
還好,這臺示波器已經通過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CNAS認證,成了國內唯一能測80GHz以上帶寬的設備。這意思是,它不只是臺儀器,更是把"中國標尺"。以前測產品得看西方的標準,現在終于有了自己的度量工具。
![]()
全球產業鏈正在重新洗牌
把眼光拉開看,萬里眼的突破不是孤例。同一天,它的母公司新凱來旗下另一家子公司啟云方,也發布了國產EDA設計軟件。性能比國際標桿還強30%,開發周期能縮短40%。一個是"眼睛",一個是"大腦",倆加起來,正好補上了中國芯片產業自主創新的關鍵短板。
最值得琢磨的是外資的反應,荷蘭恩智浦宣布加碼中國本土供應鏈,打算從晶圓到封裝測試全在中國完成。美國格芯押注廣州增芯,重點做車用CMOS產品。歐洲意法半導體計劃年底前在深圳和華虹集團合作,生產40nm微控制器芯片。
![]()
這些動作背后的心思很明確,中國半導體生態正在快速成熟,不管是市場規模還是技術能力,都成了全球產業鏈繞不開的存在。2024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約1.43萬億元,同比漲16.7%,2025年預計能沖到1.64萬億元。9月外資凈流入中國股市46億美元,半導體這類科技板塊成了重點配置對象。
當然,美國可能會更新《瓦森納協定》清單,或者搞新的出口管制來反制。但就像英偉達黃仁勛說的,中國龐大的工程師群體和產業鏈協同能力,正在讓技術封鎖慢慢失效。萬里眼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西方越圍堵,中國越能加速突破。
![]()
往遠了說,這臺90GHz示波器的意義,不只是補了技術空白,更證明了一條路。靠著產業鏈協同、系統整合能力和持續創新,中國在高端裝備領域完全能從跟跑變成并跑,甚至領跑。
這把"火眼金睛"照見的不只是電信號的波形,更是中國科技突圍的底氣。那個被封鎖近三十年的局面,真的要被徹底改寫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