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究竟有沒有一種愛情,讓人魂牽夢縈?
關于這個問題想必大家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有,那一定是共同經歷了刻骨銘心的事情。而如果想要這種感受再深刻一點,那就一定要稍微有點玄幻色彩。
這樣的事情,居然就發生在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身上。
2005年,費孝通去世,立下遺囑,要將一半骨灰同前妻王同惠葬在一起,只因1935年發生在廣西大瑤山的一件事,成為了費孝通終生的牽掛……
費孝通與王同惠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
一切還得從入大瑤山說起……
一、喜入大瑤山
廣西大瑤山,又稱金秀瑤山,被譽為“嶺南桂冠”。這里是一個頗具神秘色彩的地方,不光是因為大瑤山中的珍稀物種,也因大瑤山中的瑤族及其特殊的文化。
在宋、元、明、清時代,大瑤山中瑤族曾受土司制度的統治,瑤族內部設有“瑤長”“瑤練”等職,同時也會推選“瑤王”,直到今天一些瑤族聚居區還殘留著若干帶有原始特點的社會組織形式。
費孝通曾說:“全世界最值得研究的兩個民族,一個是猶太民族,另一個便是瑤族,而瑤族研究中心在金秀。”
而在金秀大瑤山中,除了有著珍貴的瑤藥之外,也有各種各樣的兇猛獸類,其中就有極其罕見的有“動物活化石”之稱的瑤山鱷蜥(與恐龍同時代的物種),因此,瑤山也被稱為“云的王國,霧的迷宮”,這些也給大瑤山添加了幾分神秘色彩。
![]()
廣西瑤山景象
費孝通究竟為何要去大瑤山?
這與費孝通的研究專業有關。
1935年6月,費孝通(時年26歲)從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當時他原本準備去英國攻讀人類學博士,但史祿國(費孝通的碩士導師),建議他做一年的實地調查后再去。而王同惠當時還只是燕京大學的一名大三學生,時年24歲,主修社會學,她時常與費孝通探討學術問題,彼此之間已經相互欽慕已久!
同年,恰好廣西省設立了一項研究苗、瑤、侗、壯等“特種民族”的課題,吳文藻(費孝通燕京大學時的老師)力薦費孝通前去研究,經他周璇,得到了廣西的同意。當費孝通告訴戀人王同惠時,她十分高興,當即表示要和費孝通一同前去考察。
不過,要知道,孤男寡女長期在外參加社會調查,在以前肯定免不了閑言碎語,于是他們一拍即合,決定結婚再走。
![]()
費孝通與王同惠合照
1935年8月18日,費孝通和王同惠在燕京大學臨湖軒匆忙地舉行了婚禮,隨后開始奔赴廣西大瑤山開展社會調查,經過兩個月的時間,費孝通夫婦在翻譯和向導的帶領,于10月21日,終于進入大瑤山里的瑤民村落。
大瑤山是一個荒蠻之地,山中道路崎嶇,不乏遇到蚊蟲、螞蟥、毒蛇等各種難纏的動物。
但是他們不畏艱難,到了大瑤山的第二天,便開始了調查工作,費孝通做他的體質人類學調查,王同惠則開展瑤族社會文化調查。
1935年10月28日,他們到達廣西大瑤山花藍瑤聚居的六巷村,這段時間,他們踏遍了附近的大部分瑤村。20多天后,他們轉移到坳瑤聚居的古陳村。
二、妻子之死
1935年12月16日,是費孝通永遠不可能忘記的日子!這一天,王同惠身死,而費孝通也身受重傷。
在這一天,究竟發生了什么?
費孝通直到去世時,都沒有向世人詳細地公開介紹過這段經歷。
只是在《盤村瑤族》序中,費孝通說道:
“12月16日,我們在從花藍瑤地區轉移到坳瑤地區的旅途上迷失道路。我不慎誤踏獵人設下的陷阱,腿背受傷,前妻下山呼援,天黑路險,溺水喪生。”
要知道,一般的陷進至多只是腳受傷,為什么費孝通會是腳背都受傷,并且達到走不了路的程度?那是一個什么樣的陷阱?
后來,溫永堅倒是對此事進行了考察,他在《費孝通王同惠考察大瑤山軼事》(原載1986《金秀文史資料》)一文中談到:
“費孝通夫婦走的這段山路崎嶇曲折多險,唐兆民、張蔭庭倆科員和古陳村幫挑行李的盤公謝、盤公柳、盤公檢、盤公全等六人先行,費孝通和王同惠隨后,行至五指山沖口一塊大石板時,他倆停下休息,而唐兆民等向導先行不候。當他倆行至叫潭清地名的岔路口時,便走錯了路,誤入一片竹林之中,林中蔭暗,他們摸索著走到斗蓬嶺叫石八的地方,見一似門設備便以為到了近村,費孝通便探身察看,不料那是古陳村瑤人盤公平裝野獸設下的虎阱,機關一動,木石齊下,把費孝通壓住。在危急的驚亂之中,王同惠奮不顧身把石塊木頭逐一移開,但費孝通局部受傷不能起立,她將丈夫移到安全地帶后,奔出林中呼援。”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費孝通是落入了捕捉野獸的大虎陷,從而身受重傷。
![]()
費孝通掉入的正是這種有石頭的虎陷(全圖還無法查到)
費孝通是怎么被救出來的?根據陳東風的考察:
“(費孝通)醒來時,陽光照著他。他看見一頭牛。有牛就可能有人!他努力呼喊,但聲音太微弱,無濟于事。直到后面,他才急中生智,摘下眼鏡,對著陽光,用小小的反射光斑吸引了一個瑤婦的注意。瑤婦帶著兩個瑤人找到了奄奄一息的費孝通,把他背回了古陳村。”
費孝通運氣還算好,遇到了找牛的婦人,救下了他。
但是王同惠就沒有這么好的運氣了。
因為找到王同惠時,已經是七天之后的事了,并且遺體竟然是出現在河的下游!!!
那么,王同惠在呼援的過程中,到底遭遇了什么?
目前,我們還沒有史料可以準確地知道,不過,從找到王同惠的地方看,我們大抵可以推測出,王同惠應該是不慎從山上落入水中而亡,至于是不是像費孝通先生說的溺水而亡,實際上已經無從考究。
溫永堅在考察中說道:
“民眾一連找六天還不見人,此時古陳尾瑤民馮榮賢、趙成禮兩人,上山在找芒鼠,在古陳與羅運鄉雞沖屯交界處,發現有野藤斷,似有什么東西跌下痕跡。回村后向眾人講了這一情況。第七天,盤公全、盤公貨、盤公賣、張福明、覃二等五人,按馮榮賢講的地點往下找,終于在羅運鄉雞沖村管轄的華沖尾一處山澗急流中,發現了王同惠女士的遺體。”
由此,可以看出,王同惠應該是從山上掉入了山底,但怎么死的還真不知道。不過,可以推測,王同惠之死有兩種可能:其一是摔死,其二是摔入水中后延誤了最佳救援時間溺亡。
此外,王同惠是如何從山上的路上掉入水中也是一個謎!!!有人猜測是因為路滑,有人猜測是因為遇到了野獸,無暇顧及不慎摔倒。不論哪一種,因年份已久,我們已經無法確切地推究。
不過,筆者倒是曾看到過一份材料記載,說王同惠是不小心踏上了路邊石板上的青苔,不慎跌落山崖,只是后面怎么也找不到這份史料了。
三、含淚撰碑文
王同惠死后,費孝通悲痛欲絕,他把進山時隨身攜帶的藥全都吞了下去,還喝了一瓶用作消毒的酒,然而,卻被瑤山村民救下。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這句話用在費孝通身上再合適不過了,費孝通活下來了,但是心卻死了,后面費孝通在一封給友人的信中說道:“同惠死后,我曾打定主意把我們兩人一同埋葬在瑤山里”。
懷著這顆悲痛的心,他為王同惠墓碑寫下了著名的碑文,感動了無數人。
談到這里,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解釋:一是王同惠的遺體究竟葬在了何地?二是費孝通的碑文到底寫了什么?
根據費孝通侄兒費皖2011年發表在《書摘》上的文章記載:
王同惠的葬禮是按照瑤族風俗舉行的,葬禮第二天,村里派四人抬著王同惠遺體,四人抬著費孝通,自下古陳翻山,到達桂平縣江口圩,然后將遺體裝棺下船。輪船到達梧州,將王同惠安葬在梧州市一處基督教墓地。
王同惠葬禮后,費孝通托友人精心設計了王同惠之墓,并在病床上親筆寫下了感人肺腑的碑文,一并托友人立于墓前,碑文寫道:
“吾妻王同惠女士,于民國二十四年夏日,應廣西省政府特約來本桂研究特種民族之人種及社會組織。十二月十六日于古陳赴羅運之山道上,向導失引,致迷入竹林。通誤陷虎阱,自為必死;而妻力移巨石,得獲更生。旋妻復出林呼援,終宵不返。通心知不祥,黎明負傷匍匐下山。遇救返村,始悉妻已失蹤。縈回夢祈,猶盼其生回也。半夜來夢,告在水中。遍搜七日,獲見于滑沖。淵深水急,妻竟懷愛而終。傷哉!妻年二十有四,河北肥鄉縣人,來歸只一百零八日。人天無據,靈會難期;魂其可通,速召我來!中華民國二十五年五月費孝通立。”
![]()
王同惠墓碑原貌
不得不提的是,這塊石碑的碑文沒有標點,無法斷句,很多瑤族人都看不懂,只覺得從未見過這么多字的石碑,非常神秘。
四、王同惠死后的三大巧合
人生世事本無常,原以為王同惠會就此長眠梧州墓地,奈何她死后也不得安寧:墳墓被刨,墓碑丟失。但是,吊詭的是,王同惠的骨灰卻未丟失,并且墓碑后來驚現在一教師家中。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么?難道有什么巧合?
巧合一:王同惠墳墓被刨,遺骨卻提前被挖走
上世紀50年代,費孝通被打為右派,沒想到這一打,居然波及到了躺在梧州地下的王同惠。
當時,王同惠的墓地被刨,但是刨墳的人卻發現,墳墓中并沒有王同惠的遺骨!!!
遺骨去了哪里?
經過我查閱相關資料,才知道,王同惠的遺骨在之前就已經被一名叫做張文芬的年輕婦女挖走。
那么,張文芬是何來頭?為什么要帶走遺骨?
一切又得從張文芬孩童時代說起……
抗戰時期,有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名叫張文芬,她經常和同學一起去離她學校不遠處的教堂玩耍,而那座教堂,正是王同惠墓地所在的教堂。張文芬從從兩個傳教士那里知道了這個墓地的來歷,以及王同惠與費孝通的一些事跡,心里萬分崇敬。
不久,抗日戰火蔓延到梧州,時不時會有炸彈落下,因張文芬一家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兩位傳教士臨走時要張文芬替他們照看王同惠的墓地。
一天,張文芬正同小伙伴在墓地旁玩得高興,突然日軍炮彈來襲。張文芬大喊,“炮彈來了,快跑!”但自己剛準備跑,就不知道被什么東西絆倒在地,使她躲過了炮彈,而跑在前面的兩位同學卻被炮彈直接擊中,立即身亡。
后面,她才看到,讓她摔倒在地的,正是王同惠墓地上的鐵鏈。
此后,張文芬一家都覺得是受到了王同惠的庇護,才讓張文芬免遭厄運,所以一直自愿照顧王同惠的墓地。
1950年左右,當張文芬聽說有人要刨王同惠墓,她非常難過,就冒著膽子提前從王同惠墓頂鑿開的一個小洞口下到墓穴里,把骨殖收攏帶了出來。后來聯系了費孝通,將遺骨火化托人帶到了北京,然后費孝通將骨灰安葬在北京西郊的老山腳下。
巧合二:王同惠墓碑丟失,十幾年后又被一教師找到
王同惠之墓遭到毀壞,遺骨得到了保全,但是,費孝通親筆寫下碑文的那塊墓碑卻神秘消失,誰也不知道到底去了哪里?當時人們皆以為墓碑已毀,不禁為這段傳奇的“生死之戀”而悲嘆。
突然,1979年的一天,費孝通收到一封來自梧州市第五中學的邱艾軍老師的信,信中說道,王同惠墓碑在他們家,并拓印了墓碑的碑文附在信中。費孝通看到信后,回憶一幕幕涌上心頭,心里五味雜陳,給邱老師回信道:“拜托你照顧此碑”。
那么,為何王同惠的墓碑會從墓地“跑”到邱艾軍老師家中?難道墓碑長了腿不成?
據邱艾軍回憶:在“十年時期”,他被迫進行勞動改造。1970年的某一天,他與同伴照例到學校附近挖土,一不小心挖出一塊石碑,他扒開石碑上的泥土,定睛一看,那塊石碑上寫滿了密密麻麻文字,沒有任何標點符號。
但是邱老師上過大學,知道有個費孝通,而石碑上,正好寫著幾個字:費孝通立。
那時,雖然他已經不知道費孝通與王同惠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但無疑還是被石碑上的文字感動了,便生出了定要保存石碑之心。
但是,費孝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右派人物,如果將石碑搬回來,一旦被發現后果將非同小可。后他又轉念一想,批斗?的?這些都是些初中文化的“小孩”,哪里知道費孝通呢?于是,他冒著危險將這塊石碑抬回自家院壩中。果然,其他人都只是將這塊石碑作為一件平常物對待,沒有再做追究。而這塊石碑也一直被保留在院壩。
70年代末,費孝通徹底平反,又被請回學界。邱老師夫人劉志鵬無意間看到費孝通《重訪大瑤山》的文章,里面記載了費孝通和王同惠在大瑤山遇難的情節。于是他們夫婦致信費孝通,這就有了開篇的那一幕。后來白鶴山上又?重新豎立起了王同惠的墓碑。
巧合三:費孝通梧州拜謁惠墓,竟恰巧是王同惠53年前遇難的當天
1988年12月,費孝通已經78歲,那年正值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30周年,按照慣例,費孝通帶隊去了南寧。慶典結束后,費孝通率一隊走東南一路,因為,那里埋藏著費孝通與王同惠的曾經,他想再去梧州六巷,看一看王同惠的墓地。
費孝通一行于12月15日抵達梧州,第二天,費孝通帶著女兒和他的侄兒,來到梧州白鶴山拜謁王同惠墓。白鶴山顛上,青松翠柏間,墓碑莊嚴立,淚從心中來。
費孝通緩緩地來到墓前,獻花,鞠躬,沉默良久,百感交集,賦詩吟嘆:
“心殤難復愈,人天隔幾許;圣塘山下盟,多經暴風雨。坎呵羊腸道,虎豹何所沮;九州將歷遍,肺腑赤心驅。彼岸自綽約,塵世如蟻聚;石碑埋又立,榮辱任來去;白鶴展翼處,落日隈遠圩。”
而令人唏噓的是,那一天卻恰巧是在王同惠53年前去世的那一天:12月16日……
我是【】,致力于用【知識解讀社會】,關注我,為您分享更多社會學家的故事。
歡迎您點贊、評論、收藏和轉發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