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股汽車龍頭“賽力斯”正式登陸港交所,成為年內首家實現“A+H”兩地上市的新能源車企。根據披露,賽力斯發行價為131.5港元,開盤后市值達2200億港元。
回望這家市值達2200億港元車企,最初從重慶巴縣起步,兄弟三人創業資金僅8000元;創始人張興海一路抓住市場機遇,最終將賽力斯帶到中國乘用車板塊市值第二陣營。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賽力斯旗下的問界系列,已連續三年獲得新能源汽車品牌新車質量表現第一名,其中2024年問界M9以50萬元級車型銷量冠軍的成績,鞏固了其在高端市場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資本盛宴中,除了創始人兄弟外,東風汽車也是最大贏家之一。招股書顯示,賽力斯上市后,東風汽車憑借18.88%的股份,狂賺415億元,成為僅次于創始人家族的最大獲利方。
50萬智能豪車品牌,起步“一家電器彈簧廠”
說起賽力斯的發展之旅,張興海與大多數創業者一樣,始于微末。
1986年重慶巴縣,23歲的張興海帶著兄弟倆湊齊8000元,創辦了鳳凰電器彈簧廠,這是賽力斯集團最初的雛形。這家彈簧廠從事于汽車座椅彈簧等的生產,成為長安、東風等主流車企供應商,為張氏兄弟帶來了第一桶金。
第二次機遇,來自于張興海帶領賽力斯從零部件切入整車制造賽道。當時,張興海觀察到單一零部件業務難以支撐長期發展,轉型整車制造成為必然。于是,1996年,張興海成立渝安集團,切入汽車零部件制造,生產摩托車及汽車減震器賽道。
轉折點發生在2003年。張興海搭上東風集團更換合資伙伴的機會,與東風汽車合資成立東風渝安車輛有限公司。這家合資公司最大的意義在于,張興海憑借與東風汽車合作,獲得了整車生產資質,之后又通過“微型車”迅速在市場崛起,成為行業前三甲。
與此同時,渝安集團也被東風汽車看中,于2007年入股,東風汽車、東風實業合計持股比例達50%。2016年,在整車制造市場小有成績的東風渝安,正式更名為重慶小康工業,并迎來高光時刻,實現了在A股主板的上市,成為重慶汽車行業又一家整車上市公司。
彼時,小康股份(601127)發行價5.81元/股,總市值為51.709億元,而這就是當前2700億市值龍頭賽力斯的前身。
在小康股份上市后,張興海又開始思索,將目光放在了新能源汽車市場上。之后幾年,張興海遠赴硅谷布局新能源研發中心,斥資數十億元在重慶兩江新區打造智慧工廠,還收購了特斯拉聯合創始人馬丁?埃伯哈德的電池公司InEVit,押寶研發增程技術。
不過,由于業績虧損,小康股份市值長期處于低位。直到2021年,小康汽車與華為合作,才開啟了其逆襲之路。
數據顯示,與華為合作后,小康股份股價一路飆升,從最初的7.71元漲至2021年6月的最高75元,在A股市場上演了“10倍大牛股”行情。更令人驚嘆的是,2021年7月小康汽車市值最高達到850多億元,超越一眾老牌車企,坐上A股整車上市公司排名第6的位置。
盡管當時小康汽車仍因業績原因,遭受市場質疑,但張興海最終用數據說話:2022年更名賽力斯后,在問界發布下,公司營收從2023年的358億元增至2024年的1451億元,同比增長305.5%;2024年凈利潤成功轉正,達59億元,同比增長342.72%;2025年上半年凈利潤進一步增至21.93億元,同比增長56.09%。
在這一過程中,張興海率領的賽力斯牢牢占據高端市場位置,實現從鄉野“微型車”制造商到50萬智能豪車品牌的轉型。更重要的是,賽力斯這一向上突破的路徑,與過去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普遍降價、“內卷化”的競爭態勢形成鮮明反差。
招股書顯示,自問界推出以來,旗下車型銷量快速增長。截至目前,問界M5已創下上市當年新品牌單車交付量破萬的最快紀錄;問界M7成為中國市場30萬元級最暢銷自主品牌車型,2024年交付量約20萬輛;問界M9問鼎中國市場50萬元級車型銷量冠軍,2024年交付量逾15萬輛,成為50萬級別智能豪車品牌中的一方霸主。
一筆戰略投資,東風汽車狂賺415億
隨著賽力斯登陸港股市場,不僅讓張興海這位62歲的創始人迎來人生中的第二個IPO,一路陪伴賽力斯的東風汽車集團也成為這場資本盛宴中的贏家。
招股書顯示,IPO后,東風汽車集團以18.88%的持股,位列第二大股東;張興海及其控制的實體合計持有26.92%,為單一最大股東集團;重慶國資委及地方國資基金合計持股約4.06%。
以賽力斯2200億港元市值計算,東風汽車集團18.88%的持股,對應市值415億元,遠超最初投資金額。
令人深思的是,這筆415億元的投資回報并非來自于財務投資,而是一次關于產業協同的出手。追溯起來,東風汽車與賽力斯的合作,已有20年之久。最早在2003年,兩者便合資成立了東風小康汽車。彼時,東風汽車盡管未直接投入現金,但卻用“品牌”和“汽車生產資質”等資源入股。在那個年代,汽車生產資質對一家民營汽車制造商而言,尤為重要,價值含量極高。
2020年,小康集團啟動重大資產重組計劃時,又以11.76元/股、38.5億元的作價,向東風汽車集團定增約3.27億股,收購其持有的東風小康50%股權。
在這場重組中,盡管表面上看,東風汽車集團是“退出”了合資公司,獲得33億元現金回報。但實際上,通過換股,東風汽車集團與小康股份實現了母公司層面的更高層級混改,前者成為小康股份的戰略投資者,占股25.83%,位居第二大股東。
雙方的合作也不僅停留在資金層面,還包括技術、供應鏈等資源的協同。例如,東風汽車在傳統燃油車領域的供應鏈體系和制造經驗,為賽力斯新能源轉型提供了支持;賽力斯借助東風的品牌影響力和渠道資源,加速市場拓展;雙方更在智能網聯、自動駕駛等領域也開展了技術合作,共同推動產品升級。
截至目前,這筆戰略投資,實現超額回報。2025年半年報顯示,東風汽車集團(00489.HK)營收597.98億元,同比增長6.71%,歸母凈利潤0.55億元,同比下跌91.96%這意味著。這筆股權價值已接近東風汽車集團半年營收規模。
基石輪認購21.76億,重慶刷新本土單筆產投紀錄
作為重慶本土發展起來的新能源車企,賽力斯的發展自然也離不開重慶國資的支持。
尤其是在基石投資人的認購中,重慶產業母基金作為最大基石投資者,不僅認購了21.76億港元,刷新重慶本土產業基金對單家企業的投資紀錄,還助力賽力斯募資超130億港元,用于研發投入、產能擴張及全球化布局。
2025年上半年,重慶國資更是通過兩江產業基金、重慶產業母基金等平臺,出資7.35億元參與賽力斯收購龍盛新能源“超級工廠”項目中,幫助賽力斯獲得關鍵生產資產,增強自主生產能力。
此外,在政策與資源支持上,重慶將賽力斯納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萬億級產業集群”規劃,通過政策引導推動本地零部件企業進入賽力斯供應鏈,有效的保障了賽力斯的供應鏈安全與高效。
作為地方政府,重慶國資也通過賽力斯,帶動了100余家本地企業產值增長,形成“整車+核心部件+智能系統”產業閉環。
在戰略協同與長期賦能上,重慶通過產業母基金、兩江投資集團等國資平臺成為賽力斯重要股東;參與公司治理的同時,又為賽力斯提供了穩定資金與戰略資源。
以賽力斯建設兩江智能工廠為例,重慶以“標準地”模式保障用地,協調電力、交通等部門開通“綠色審批通道”,使工廠僅用18個月投產,縮短行業平均周期近一半,助力這家民營企業從“傳統車企”轉型為“智能電動車龍頭”。
種種支持證明,一條正確的“以投促產、以鏈強群”、賦能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路,正在被走通。這條路不僅成就了張興海和他身后的賽力斯,使其逐步成為智能豪華車領軍者,還讓重慶這座山城加速向“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之都”邁進,培育出一座城市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