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不是販賣焦慮,
是真的試圖展示我的焦慮。
![]()
『雜談』
在這個車市隨便聊聊
CASUAL TALK
■作者 喬伊
■編輯 周展
■視覺 慢慢
焦慮的來源在于,我個人有一輛純電動車,用來接送孩子上、下學。從十月下旬開始,我每天上車時,不斷在腦海中演練,一旦車輛起火之后如何快速逃生,如何在極短的時間內,把坐在后排且每天都會因為上學太累而陷入熟睡中的孩子弄出車外,遠離升騰而起,瞬間溫度極高的火焰。
盡管每天都在腦海中模擬,我的焦慮依然非常大。原因很簡單,首先只是在腦海中模擬,并不能解決實際遇到問題時可能發生的,各種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
其次,對于瞬間升騰起的、連消防車水槍連續噴射都無法撲滅的火焰,我構建了多種方案,得出的結論仍然有可能無法避免,車內所有人員都會被嚴重燒傷的結果。
![]()
這樣的焦慮大概來源于十天前的,理想MEGA(參數丨圖片)自燃事件(據說幾天后又燒了一輛)。如果說燒車,理想并不是唯一燒起來的。
從九月底開始,陸續有一堆新能源車,不論是純電,還是插混,都燒過。所以,在這里我并不想指責任何一家車企的安全性。
公平的說,即便是燃油車時代,每到高溫夏季,我們也總能看到幾輛燃油車自燃的新聞。哪怕是購買汽車保險,在新能源車誕生之前,我們就能從汽車保險條款中,找到單獨的“自燃險“險種。
![]()
所以,現在就可以回到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也是每次汽車自燃事件中,都會聽到的一種論調——燃油車也燒。
此時,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于汽車燒起來,是一個概率事件。
所以,既然是概率事件,那么現在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的焦慮是有必要的嗎?
燒和燒,不一樣
從肉眼可見的角度上,我們可以明顯的感知到,汽車的燃燒,燒和燒是不一樣的。
簡單來說,這種區別在于內燃機、混動車燃燒的速度足夠給與駕駛者逃生的時間。即便是同為純電動車,采用三元鋰電池的化學性質不穩定性,也遠遠超過了磷酸鐵鋰電池。
這種不穩定性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熱失控后的起火燃燒時間,以及給與駕駛者預留的逃生時間。
簡單來說,以我現在開的這款車而言,當時購買時我本人是希望能夠等到廠商同步推出磷酸鐵鋰電池版本的。原因很簡單,家里有油車,所以電動車僅用于市內或者短途的通勤。上海盡管冬天冷得刺骨,但絕對不會出現如北方那樣零下三十多度的極寒氣候。
所以,續航短一些沒什么問題,充電慢一些也沒什么問題,甚至冬天電池性能會有很大的衰減,似乎也不構成問題。因為它只是一輛短途的備用車而已。
但很遺憾的是,等了很久,仍然沒有。
從我個人的購物邏輯上來看,很顯然并不是廠家的技術水平達不到。而是廠家被困在了市場需求的敘事語境中無法自拔。
在那個時間段中,汽車廠商的所有邏輯爆點在于,我們需要一款充電快,續航遠,嚴寒氣候不掉鏈子的產品。滿足不了這三點,這車注定無法在市場上有良好的銷量表現。
這可以從好幾個方向得到佐證。
比如,以往在寒冬時節,大家都會扎堆去漠河進行冬測(我個人也去過很多次),就連實在夠嗆的某汽車品牌,也一定要搞個“準”冬測,來蹭一下嚴寒的邊。比如,在前一段時間非常熱門,大家競相搞起來的兆瓦級的充電效率競賽,其實用磷酸鐵鋰肯定就完不成。
![]()
當然,這其中還必要帶上的,就是不斷提升,但實際使用效率差不少的,純電續航能力競賽。
在那個時候,幾乎所有廠商都會在推出三元鋰電池的同時,給出一套完整的,零自燃表述,以及絕對不自燃的承諾。
但從市場傳播語境中跳脫出來,回到現實使用的層面上來看,我們更擔心的從來不是自燃的問題,而是一旦燃燒,燃燒速度飛快且無法撲滅,兼很難自救的問題。
而從市場銷售層面的邏輯上來看,陷入電池“軍備競賽”的各家廠商們,其實忘記了一個最基礎的市場邏輯。那就是,不是最新的就是最好的,也不是性能特點沒那么突出的,就沒有自己的市場需求。
或者我們更進一步說:如果買車前給大家普及一下,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的燃燒效率,可能之前我們聊到的所有優勢,就都不能被稱為優勢了。
相信最近和我一樣的,或多或少陷入了電池燃燒自救焦慮中的人們,也開始有了為什么不買磷酸鐵鋰的自我質疑。
但這樣的焦慮其實依然不是最嚴重的問題,最嚴重的問題在于:當人們為絕大多數情況下,落不到自己頭上的概率而產生害怕情緒后,其實這條技術路線,或者這個產品類別的生路,基本也就很難恢復了。
當然,在我看來,廠家們忽視的從來都不只是電池的燃燒效率問題而已。
關注了,但沒什么用
首先,我們要確認的是,廠家肯定不希望出事。因此,在賣車之前,肯定對新產品、新材料、新技術,做了足夠多的測試。
比如,前些年我們十分熟悉的,電池各種暴力實驗。比如,針刺實驗、火燒實驗、甚至槍擊試驗。
![]()
所以,如果說各家廠商對三元鋰電池的安全性啥都沒做,肯定是不公平的。但問題是,電動車,尤其是現代的電動車,采用了三元鋰電池的電動車,以及之前不造車的車企新造的電動車,所有的問題都是沒有前例可循,沒有數據支撐的。
用我們很熟悉的一段話來形容,那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或者,用我們更為熟悉的網絡語言,就叫做:試錯。
比如,上周理想燒了兩輛車后,主動召回了一個批次的MEGA產品,其原因在于“冷卻液防腐性能不足,可能導致冷卻鋁板腐蝕滲漏,極端情況下觸發動力電池熱失控,存在安全隱患”。簡單來說,這顯然不是電池的問題。
![]()
只能說,對于一家新造車企業來說,他們的供應鏈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磨合。但問題是,一旦因為其他供應鏈的問題,導致車輛被燒毀,甚至人員的傷亡其實就是無法挽回的損失。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普通人根本無法知道(或者說廠家內部的人也一樣),這樣的可能產生的隱患是否還存在,還潛藏在哪些地方。
當然,還有一種操作方式,就更為簡單直接,粗暴有效了。
那就是有些汽車,直接用電池的殼體做車輛的底板。這是不是什么新技術,我不做評論,這是否是因為要省成本,我也不好亂說。但對于普通人來說,需要擔心的是,如果本來車輛電池燃燒,還有那么一層底可以隔個熱,延遲個幾秒鐘的逃生時間。
![]()
那么,一旦遇到這樣的車,那基本是只能賬號重開了。
很顯然,對于目前包括我在內的,已經買了搭載三元鋰電池版本新能源車的用戶來說,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禱小概率事件不要掉在自己頭上。或者,就是每次上車都演練一遍,如何能夠在遇到概率時快速逃生的程序,以保證自己在盡可能小的損失下,盡可能的保證生命安全(按照三元鋰的燃燒速度和烈度,我只能盡可能保證生命安全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做什么呢?
調整新能源車產品策略
目前看來,所謂的調整新能源車的整體產品策略已經開始了。
比如,前兩天比亞迪的李云飛就明確表示了,未來比亞迪將堅持使用磷酸鐵鋰電池。很顯然,看到市場與產品現狀之后進行的整體調整。
![]()
當然,之前我們已經聊到了磷酸鐵鋰電池相較于三元鋰電池的整體缺陷。而彌補的方法目前大多數企業都已經在做了。
比如,“有錢有技術上超混,其他人選增程”就是一條看起來非常行之有效的技術路線選擇。
總體而言,當內燃機重新進入汽車之后,續航里程焦慮以及補能效率焦慮徹底消除,磷酸鐵鋰的劣勢基本就被抵消了。
而采用了這兩套技術路線的廠商,在保證了產品的環保能力,經濟能力的同時,最大可能的保障了用戶的生命安全,以及可能遇到的因電池意外,而引發的企業危機。
說句直白點的話,就算用了磷酸鐵鋰電池的混動車要燒,車內人員也有了足夠的時間逃生。
當然,對于如我一樣,已經買了三元鋰版本新能源車的人而言,目前要做的是盡可能熟練地反復操演遇險逃生流程,或者盡可能多的恢復使用另一臺燃油車。
僅此而已。
喬伊
車圈話嘮,打字速度0.1匹馬力,
思維深度半瓶水,業余愛好吹牛X
speedweekly
1
2、
3
點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