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史館中,常見文士慨嘆:"某某平步青云,必是遇貴人提攜。"又有人長吁:"吾何時能有此際遇?"
聽罷不禁想言:諸君,好運實非憑空而至,那些看似"際遇頗佳"之人,背后皆有常人難見之修為。
![]()
善言者,機緣留于唇齒間
唐時有張九齡,初為小吏。
一日,宰相張說巡察地方,眾官員競相獻媚,唯九齡不語。張說見其書案上有《韓非子》一卷,隨口問道:"此書晦澀,汝可有心得?"
九齡答:"韓子論法,實則論人心。法不嚴則民不畏,法過嚴則民不服。為官之道,當(dāng)如烹小鮮,火候拿捏最為緊要。"
張說聞言大悅,與之暢談至深夜。臨別時言:"九齡啊,與汝論道,勝讀十年書。"
數(shù)月后,張說舉薦九齡入朝為官,終成一代名相。
![]()
九齡曾言:"善言者非巧言令色,而是見人之所見,懂人之所需。"
《論語》有云:"言忠信,行篤敬。"會說話的人,不是阿諛奉承,而是懂得在恰當(dāng)時機,說對方需要聽、值得聽的真誠之言。他們?nèi)绱猴L(fēng)化雨,潤物無聲,照見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心中那片渴望被理解的天地。
如此之人,豈能不得人心?貴人自然紛至。
行事可靠者,機遇握于掌中
漢時有陳平,出身寒微。
高祖劉邦與項羽相爭,軍中需繪制地形圖,限三日內(nèi)完成。眾將皆言時間太緊,難以完成。
陳平領(lǐng)命后,三日三夜未眠,遍訪當(dāng)?shù)馗咐?詳查山川地勢,終于按時獻上地圖。圖中不僅標(biāo)注地形,還細致注明何處可屯兵,何處可伏擊,何處有水源。
劉邦展圖大喜:"此圖若早有半年,吾早已平定天下!"
此后凡有要務(wù),劉邦必先問:"陳平可在?"
后人評價陳平:"非其才智過人,實因其言必行,行必果,可托大事。"
![]()
《史記》載:那些被視為"命運眷顧"的謀臣良將,多有一共同特質(zhì)——言出必行,受命必達。
他們并非最聰明,也非出身最高,但他們是那種"托之以事而后安"的人。
一諾千金,不尋借口,此八字看似簡單,實為一生修行。正是這份可靠,讓他們在關(guān)鍵時刻總被想起,讓機遇主動登門。
知恩者,福報生生不息
明朝有于謙,任兵部侍郎時職位不算顯赫,但朝野敬重。
他有一習(xí)慣:凡受人指點,必有回報。
一次他遇難題,請教了致仕老臣王翱。問題解決后,于謙特意尋得王翱最愛的湖筆,親手送至府上,并附詩一首:"承蒙先生撥云霧,晚生少走十年路。"
王翱深為感動,此后常在朝中為其美言。
后來"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朝廷危急。王翱力薦于謙主持社稷,言:"國難當(dāng)頭,唯于謙可當(dāng)此任。"
于謙臨危受命,終保大明江山。
![]()
《菜根譚》有言:"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知恩圖報者,從不將他人好意視作理所當(dāng)然。他們深知,每一次幫助都值得珍視,每一份情誼都需經(jīng)營。
于是福報開始循環(huán):你幫過的人會念你,你感激過的人會再助你,你的善意終會繞行一周,重回身邊。
結(jié)語
見過太多人羨慕他人際遇,卻從不反思自己為何留不住機緣。
好運從來非天降之福,而是你用言行修煉出的氣場。
善言,讓你被看見;行事可靠,讓你被信任;知恩圖報,讓你被銘記。
這三樣修煉妥當(dāng),貴人與機遇自然主動相尋。
從今日起,試著行此三事:
每次開口前,思量此話能否讓對方舒心;每次領(lǐng)命,自問能否做到讓人放心;每次受助,記得道謝并以行動回報。
好運,確實會眷顧那些用心做人的人。
而你,當(dāng)?shù)闷疬@份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