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親不如近鄰”,可這對 “鄰居” 的幫扶,如今卻透著股復雜勁兒。2025 年 11 月,歐盟理事會剛敲下超 18 億歐元對烏援助的決議,此時距俄烏沖突爆發已過去三年,歐洲的援烏團結早沒了當初的 “鐵板一塊”。烏克蘭這邊正遭罪:10 月以來多輪空襲炸癱 6 個州的輸電線路,波爾塔瓦州天然氣設施停擺,基輔居民得靠 “每小時輪停” 的限電過活,寒冬里囤應急燈成了家常便飯。而歐盟內部早已吵成一鍋粥 —— 斯洛伐克明說 “不送一顆子彈”,匈牙利屢屢唱反調,三分之一成員國政府都有分歧,民眾對援烏的支持率不少國家已跌破五成。這遲來的 18 億,真能解烏克蘭的燃眉之急?還是歐洲為了撐場面的 “面子工程”?
![]()
先說說烏克蘭有多需要這 “救命錢”,簡直是旱地里盼甘霖。基輔的面包師伊萬大叔最近愁得掉頭發:“烤箱剛預熱就停電,一上午的面團全浪費了,全家就靠這小店糊口。” 這不是個例,能源設施遭襲后,烏克蘭冬季天然氣缺口高達 30%,醫院手術因斷電中斷,偏遠地區連飲用水都成問題。更要命的是,沖突拖垮了經濟,民生保障全靠外援。這次 18 億歐元據說要分兩塊花:一部分補能源窟窿,采購應急天然氣、修電網;另一部分填財政缺口,給公務員發工資、維持社會運轉。對伊萬們來說,這錢不是冰冷的數字,是能讓烤箱轉起來的電,是孩子能取暖的暖氣,是活下去的底氣。可這點錢真夠嗎?烏克蘭每月光維持基本運轉就需要 15 億歐元,18 億撐不了倆月,說是杯水車薪都客氣了。
再瞧歐盟這頭,援助背后全是 “難言之隱”,誠意打了不少折扣。這 18 億看著不少,可對比歐盟已掏的 1700 多億歐元總援助,不過是零頭。更關鍵的是,錢不是白給的 —— 之前 5 億歐元援助就是貸款,這次大概率也是 “借” 的,烏克蘭早背著一屁股債,將來咋還都是問題。最諷刺的是,歐盟一邊給烏送錢,一邊偷偷買俄能源:2024 年買了 520 億立方米俄氣,比上年還多 12%,給俄羅斯的錢是援烏總額的 7 倍多。這操作就像鄰居家著火,你一邊遞水桶,一邊往火里扔柴,實在讓人看不懂。內部更是矛盾重重,法國赤字飆到 GDP 的 5.6%,德國工業用電成本漲了 110%,自家百姓冬天室溫都不敢超 18 度,自然怨聲載道,政府哪敢大方援烏。
就算這錢能順利到賬,“最后一公里” 的坑還不少。之前歐盟承諾的 500 億歐元援助,實際到賬連 60% 都不到,100 輛裝甲車只交了 12 輛。這次的錢會不會也 “縮水”?不好說。而且烏克蘭的能源設施炸得七零八落,就算買了天然氣,輸氣管道斷了也送不到居民家;修電網的材料運進來,還得防著空襲破壞。更別提歐盟自身都泥菩薩過江,德國企業紛紛把工廠遷到美國,資本外流得厲害,兜里實在沒多少余錢了。這就像給餓肚子的人送包子,路上先掉了一半,到了發現對方沒牙咬,送的人自己還餓著呢,能有多大用?
說到底,援烏不該是歐洲 “撐場面” 的政治秀,更不該是算計利益的籌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歐洲人怕冬天挨凍,烏克蘭人更怕在戰火里凍死;歐洲嫌援烏花錢,烏克蘭人失去的可是家園和親人。歐盟要是真有誠意,就該先擰成一股繩,別一邊援助一邊給沖突 “添柴”,更該推動停火談判 —— 畢竟再多的援助,也填不上戰爭的窟窿。美國靠戰爭賺得盆滿缽滿,歐洲卻落得赤字高企、產業外流的下場,何苦把自己拖進泥潭?
18 億歐元能買一時的取暖燃氣,卻買不來長久的和平;能撐一時的民生,卻填不滿戰爭的創傷。歐盟這波援助,是寒冬里的微光,還是自欺欺人的假象?你覺得這點錢能幫烏克蘭扛過難關嗎?歐洲該優先顧自家百姓,還是繼續援烏?歡迎留言聊聊,咱們一起盼著戰火里的人能過個暖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