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壇綠植、蜿蜒石徑、亭臺水榭……在牡丹區北城街道辦事處,一個個精致的口袋公園和街頭綠地如珍珠般散落于街頭巷尾,在提升城市“顏值”的同時,也讓城市環境更美麗、更宜居。
“原來的邊角地成了小公園,還安裝了健身器材,我每天都來鍛煉鍛煉。”談起社區邊角地的變化,益民社區居民趙女士高興地說,這里的公益廣告經常更新也很接地氣,口袋公園成為傳播精神文明、社科知識和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
北城街道堅持實用化、功能化的思路,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高品質口袋公園,讓居民推窗見綠,移步換景,小而美的口袋公園擦亮了牡丹區城市建設的生態底色。
牡丹區改造和提升城鄉邊角地、廢棄坑塘等場地,讓更多“閑置空間”釋放出民生溫度與發展活力,不斷提升了宜居環境,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以前路過這兒都得捂著鼻子快走兩步,現在好了,每天晚飯后都想過來遛彎。”西城街道龍廳社區居民李大爺幾乎每天都來家附近的社區口袋公園散步,望著清澈的湖水和悠閑的魚兒,心情十分愉悅。之前,這里是一處廢舊坑塘,西城街道對坑塘進行全面治理提升,種植了睡蓮等水生植物凈化水體,投放錦鯉、草金魚等觀賞魚類,構建起“水清、岸綠、魚游、人樂”的生態景觀體系,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生態改善的“綠色成果”轉化為休閑便利的“民生福利”,文明理念在日常互動中扎根,這既是牡丹區盤活閑置資源、推進城鄉治理的生動實踐,更是以小切口服務大民生、提升人們幸福感的真實寫照。
同時,牡丹區還從不斷完善口袋公園的空間體系、提升多元功能及服務水平等方面入手,通過功能植入、加強配套等多種方式,提升林地景觀,增強口袋公園的社會功能,“低頭見綠、抬頭見景”在當地成為常態,一幅生態宜居的畫卷正徐徐展開。
通訊員 郜玉華 邵冉冉 張永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