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記者走進牡丹區小留鎮吳油坊村冷庫倉儲基地時,瞬間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燈火通明的場地上,運輸車輛排成長龍,村民正忙著將一箱箱從外地采收的山藥搬進恒溫冷庫。這番熱火朝天的場景,很難讓人聯想到五年前這個村莊的窘境。
從“著急賣”到“擇機賣”的轉變
作為魯西南遠近聞名的山藥種植專業村,吳油坊村2000名村民中有1700多人從事山藥種植、儲存、銷售等相關產業。但在五年前,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那時全村僅有不到10座冷庫,村民們為了盡快銷售剛收獲的山藥而疲于奔命。
“以前,山藥大量上市時,三四角錢一斤就得急著賣,如存放不當,山藥就壞掉了。”村黨支部書記吳全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山藥種植成本每畝約4000元至5000元,主要包括種子、開溝費、竹竿、肥料、人工費等。產量每畝2500公斤左右,其中20%留作種子,10%的殘次品作為藥材銷售,剩下的銷往全國各地農貿市場和食品企業。”
然而,在山藥集中上市的季節,這些渠道難以消化全部產量,往往導致價格被壓得很低。村民們寧愿賠錢賣也不能讓山藥爛在地里,山藥價格波動影響村民收入。吳全民認識到錯峰銷售、掌握銷售價格主導權是關鍵。從2020年開始,吳油坊村黨支部帶頭拆除30多處危房,整治殘垣斷壁21處,回收村集體建設用地27畝,建設保鮮冷庫136座,總存儲量超過50萬噸。
“有了冷庫后,村民再也不必為忽高忽低的山藥價格擔心了,如今,我們村的山藥價格穩定在每斤四五元。”吳全民說。
從“困守本土”到“跨省種地”的突圍
在記者的采訪本上,還記錄著五年前困擾村民的另一個難題——山藥種植的重茬障礙。連續種植會導致病害加劇,傳統輪作需休耕5年至8年。這個問題曾經嚴重制約著吳油坊村的發展。
如今,村黨支部推廣的異地流轉土地模式令記者眼前一亮。“村黨支部牽頭成立句陽山藥種植合作社,采用統一銷售、統一管理、統一儲存等方式,黨員帶頭跨省建立種植基地。”吳全民說。
“我們在山西、寧夏、新疆等地流轉了近30000畝土地。”今年50歲的吳建國是吳油坊村山藥種植大戶,他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流轉300畝土地種植山藥,已成為帶動近百名村民外出創業的帶頭人。
從“單一種植”到“全鏈發展”的跨越
更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這個村莊已經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該村注冊“曹州句陽山藥”商標后,產品不僅銷往全國,更出口到日本、澳大利亞、美國。深加工企業開發的山藥粉、山藥面條等產品,讓山藥附加值提升逾三成。
吳油坊村創新的“雙季運營”模式同樣令人贊嘆。夏季儲存梨、桃等應季水果,冬季儲存山藥,形成“一庫兩用、全年無休”的模式,大大提高了設施利用率。
五年間,吳油坊村有98戶村民建起冷庫,戶均年增收8萬元。村集體年收入從不足5萬元增至30萬元。目前,吳油坊村山藥年周轉量達3萬噸,帶動周邊7個村、400余戶農戶年均增收3萬元以上。
夜深了,冷庫的燈光依然明亮。吳建國準備再赴寧夏,繼續擴大他的種植事業;吳全民則忙著接待新一批客商。站在這個充滿活力的村莊里,記者深切地感受到,這五年的轉型發展,不僅改變了吳油坊村的面貌,更照亮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菏澤日報記者 李若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