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甘肅平涼一物業企業拖欠工資并留下“空殼公司”,工會介入啟動“一站式”法律援助——(引題)
21名勞動者的工資“一分不少”要回來了(主題)
本報記者 康勁 本報通訊員 汪轉霞
“真的要回來了,一分都不少!”日前,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人民法院訴訟服務大廳內,保潔員王大姐和另外20名勞動者接過法院工作人員遞來的工資款后激動不已。123036.49元欠薪,終于在“工會+法院”跨區域聯動機制的推動下全額兌現。
從口頭承諾到書面協議,從調解書生效到企業“人去樓空”,再到跨區域追加被執行人,這起群體性欠薪案彰顯了“娘家人”的責任擔當與司法機關守護公平正義的堅定決心。
口頭約定遭遇欠薪困局
平涼市某居民小區里,保潔員王大姐每天都在兢兢業業清掃著樓道。她和另外20名同事分別在小區從事保潔、安保、收費等工作。然而,自2024年4月起,他們的工資便開始被物業公司一拖再拖。
“一開始說資金緊張,后來又說合同未結算,再后來干脆不接電話。”王大姐回憶,物業公司既未與他們簽訂勞動合同,也未提供工資條或銀行流水憑證,所有待遇全靠口頭約定。當21人集體上門討薪時,得到的回應卻是推諉與敷衍。
沒有合同、沒有賬單、沒有證據——這是農民工和基層勞動者維權中最常見的“三無”困境。一旦企業失信,勞動者往往陷入“有理說不清”的被動境地。
“我們不是不想走法律程序,而是我們不懂法,不知道去哪兒維權。”一位年近六旬的保安員坦言。正是在這種無助與焦慮中,他們將希望寄托于“娘家人”——平涼市總工會。
“工會+法院”協同發力
了解了王大姐等人反映的情況后,平涼市總工會職工法律援助工作站迅速響應,啟動“一站式”法律援助機制,為21名勞動者指派專業法律工作者全程代理。
多次溝通無果后,法律援助人員代理勞動者向崆峒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開通“綠色通道”,優先立案、優先調解,僅用10余天便促成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并依法出具民事調解書。然而,調解書生效后,物業公司卻以“已停止運營”為由拒不履行。執行法官通過“線上+線下”同步查控發現:該公司銀行賬戶余額為零,辦公場所人去樓空,名下無房產、無車輛。
執行陷入僵局之際,一條關鍵線索浮出水面:物業公司系蘭州某物業企業的子公司,其經營決策、財務往來均受母公司實際控制。據此,執行法官趕赴蘭州,依法裁定追加蘭州某物業公司為被執行人。這一跨區域司法動作,打破了企業妄圖通過“空殼公司”逃避責任的幻想。法院隨即凍結其銀行賬戶,對法定代表人采取限制高消費、納入失信名單等強制措施,并明確告知拒不履行將面臨刑事責任。
“你們可以拖,但法律不會等。”執行法官的一席話,讓蘭州公司負責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僅3天后,欠款全額匯入法院執行專戶。
機制創新彰顯“法治溫暖”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執行,而是一次制度性突破。”崆峒區法院負責人表示,“‘工會+法院’模式實現維權更高效、更有溫度,也讓違法者無處逃匿。”
這起討薪案中,從證據收集、協商談判到訴訟代理,工會法律援助全程參與,有效彌補勞動者法律知識匱乏、舉證能力不足的短板,基層法院則發揮司法權威,通過快速立案、優先調解、強力執行,確保維權鏈條不斷、力度不減。
尤為關鍵的是,“線上+線下”查控與跨區域追加被執行人的協同運用,打破了地域壁壘和企業規避執行的空間。線上依托全國法院執行查控系統,實時掌握財產動態;線下深入企業注冊地、經營地實地核查,確保信息真實準確,依法追加責任主體。
平涼市總工會負責人表示,這次行動也標志著“工會+法院”跨區域聯動維權機制在基層顯現成效,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勞動者權益保障新路徑。目前,平涼市正力推“工會+法院+檢察院+人社+司法”的協作聯動,建立并完善欠薪速辦機制,實現簡案快辦、繁案精辦以及調處結合,提高欠薪案件的辦理效率和質量,構筑起維護勞動者權益的“防火墻”。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