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們中國在“人造太陽”這項未來科技上,又傳來了激動人心的好消息! 大家可能聽說過核聚變,但總覺得它離我們很遙遠,跟科幻片似的。今天小夏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這次關鍵突破究竟意味著什么?它又將如何點亮一條全新的產業鏈?
先來看這次突破的核心。位于合肥的中國核聚變實驗裝置——BEST項目,近期主機底座成功安裝就位,這可不是小事兒,意味著 BEST 項目的主體工程建設正式進入新階段,不管是零件研制還是工程安裝,都要開始“加速跑”了。10 月 25 號的時候,外交部發言人毛寧還特意跟全世界介紹了咱們這個 “人造太陽”,說預計2027 年就能完工,還有望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能靠聚變發電的裝置!這意味著,我們朝著長時間、穩定“控制太陽”的目標,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過去,核聚變總被調侃是“還要50年”的科幻技術。但現在,這個時間表正在全球范圍內顯著縮短——
今年以來,我國可控核聚變捷報頻傳,體現出驚人的“中國效率”。1月份,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EAST)實現1億攝氏度1066秒的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3月份,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在國內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1.17億度、電子溫度1.6億度,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實現大幅躍升,中國聚變挺進燃燒實驗;7月22日,作為推進我國聚變工程化、商業化的創新主體的中國聚變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掛牌成立。
可能有人要問了,核聚變能到底好在哪兒?
核聚變能,被視為人類理想的終極能源,具有燃料豐富、清潔、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等突出優點。可控核聚變是可控的、能夠持續進行的核聚變反應,目標是實現安全、持續、平穩的能量輸出。現如今,隨著可控核聚變科研端進展不斷,該領域商業化亦加速推進。
為啥現在進展這么快?一方面,得益于超導材料、人工智能等底層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有了更強力的工具來駕馭上億度的等離子體。另一方面,全球資本的關注度空前高漲。
根據核聚變工業協會發布的《2024年全球聚變行業報告》,核聚變產業在世界范圍內已吸引超過 71 億美元的投資。各項數據指標表明,全球核聚變行業步入持續增長期。核聚變企業對商業堆的規劃為2030年前3臺,2030-2035年22臺,2036-2040年6臺。預計2030-35年間全球核聚變裝置市場規模有望達22600億元。這數兒想想都嚇人!
在國家政策支持上,中國、美國、歐洲都把核聚變當成未來能源的重要方向,當成戰略大事來抓。可以說,科學、技術與資本正在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推動“人造太陽”從實驗室加速照進現實。
國內多個項目相繼落地見效,不僅為可控核聚變未來商業化進程筑牢核心技術根基,也將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打開新的增長空間。這條鏈上到底有啥機會呢?咱們順著上下游捋一捋就清楚了。
上游主要為各類原材料,包括超導磁體材料、金屬鎢、鉭等稀有金屬、特種鋼材、氘和氚等燃料等。中游主要為各類設備以及反應堆工程建設。中下游延伸,核心是“讓核聚變更經濟、更可靠”。下游主要為運營和應用端,核心是“利用聚變能改變世界”。
現在這個行業處于“工程化初期”,產業鏈價值與附加值高度集中于上游環節,核心是“幫助實現核聚變”。
可以說,咱們現在正站在一個特別關鍵的歷史節點上。
當然,任何顛覆性的技術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核聚變之路依然漫長,面臨著工程、材料、成本等多重挑戰,前期的研發投入巨大,商業回報周期也長。但回過頭看,人類每一次文明的躍升,不都是源于對看似遙不可及夢想的堅持嗎?當中國的“人造太陽”一次次點亮未來,它照亮的不僅是無盡的清潔能源,更是一個由核心技術驅動、充滿無限可能的全新產業生態。
![]()
溫馨提示:本文所述不作為個股推薦。本資料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資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達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不就資料中的內容對最終操作建議做出任何擔保。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市場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