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琪
今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穩步推進雙邊本幣互換。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與韓國銀行續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4000億元人民幣/70萬億韓元,協議有效期五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
除了韓國銀行,據統計,今年,中國人民銀行還與冰島中央銀行、歐洲中央銀行、瑞士國家銀行、匈牙利國家銀行等9家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含續簽)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所謂雙邊本幣互換,是指兩個國家或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訂協議,約定在一定條件下,任何一方可以一定數量的本幣交換等值的對方貨幣,用于雙邊貿易投資結算或為金融市場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到期后雙方換回本幣,并支付相應利息。
中國銀行研究院主管王有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國人民銀行與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的雙邊本幣互換在多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一是有利于提升雙邊跨境貿易結算便利度。采用本幣進行貿易結算,有利于降低在國際貿易活動中對第三方貨幣的依賴度,消除對外貿易的不穩定性,緩解匯率波動對跨境貿易和企業財務的影響。二是有利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業務發展。雙邊貨幣互換為海外使用人民幣提供了潛在的流動性安排,為企業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和投融資活動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提升人民幣使用意愿。三是有利于發揮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安全網絡中的作用。通過與中國開展本幣互換,加入人民幣流動性國際互換網絡,可以在發生流動性危機時尋求人民幣緊急流動性支持,從而起到緩解金融風險、穩定跨境支付和金融體系的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中國人民銀行共與43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過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其中有效協議32份,互換規模超過4.5萬億元人民幣。截至2025年6月30日,境外央行(貨幣當局)實際動用人民幣余額806.7億元,中國人民銀行實際動用外幣互換資金余額折合人民幣3.8億元。
“近年來,雙邊本幣互換機制下人民幣動用額度逐漸增多,市場認可度大幅提升,使用場景逐漸從貿易領域擴展到投融資等領域,這對于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穩定對外經貿關系、健全國際金融安全網絡發揮了積極作用。”王有鑫認為,未來可以創新金融產品體系,提升離岸人民幣流動性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為企業獲取人民幣流動性、開展投融資活動提供更多支持。
來源:證券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