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財政部長西盧阿諾夫于當地時間周二表示,俄羅斯與中國已基本不再在雙邊貿易中使用西方貨幣,目前幾乎所有貿易支付都通過盧布和人民幣完成。
![]()
西盧阿諾夫指出,當前俄中兩國間99.1%的貿易結算使用本國貨幣。他補充稱,這一轉變讓俄中能夠避開與美元、歐元體系掛鉤的“不友好外國基礎設施”。
“以往貿易支付依賴美元和歐元,資金需經過西方銀行流轉,而這些銀行隨時可能中斷結算流程,”西盧阿諾夫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一屆俄中金融對話會上表示。
這一結算占比較俄羅斯政府此前估算的90%至95%有所提升。西盧阿諾夫強調,當前的任務是“鞏固這一成果”,并進一步擴大兩國合作。
此次聲明發布之際,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正與中國國務院總理在杭州會晤,雙方重點探討了深化經濟與能源領域合作的議題。
自2022年2月俄烏沖突升級以來,俄中合作持續加強。在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全面制裁后,中國已成為俄羅斯石油的主要買家。兩國將雙邊關系定義為“無上限”戰略伙伴關系。
![]()
俄羅斯譴責西方制裁為非法單邊行為,并指出美元已被美方用作“施壓工具”。今年7月,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表示,這種做法嚴重削弱了全球對美元的信任,美元曾被視為可靠的國際支付手段。
![]()
俄中貿易結算去西方貨幣化的深化,不僅重塑了雙邊經貿合作的底層架構,更對全球貨幣體系多元化產生實質影響。
從能源貿易到基礎設施投資,盧布與人民幣的結算閉環持續完善,既為兩國企業規避了匯率波動和制裁風險,也為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可參考的合作范式。
隨著雙方在能源、金融、科技等領域合作的推進,這一貨幣結算模式還可能向更多領域延伸。例如,在北極航道開發、跨境能源管道建設等大型合作項目中,本幣結算有望成為標準配置,進一步降低對西方金融基礎設施的依賴。
在全球地緣經濟格局深刻調整的背景下,俄中貿易結算的“去西方化”,既是對外部制裁壓力的應對,也是兩國推動國際貨幣體系變革的主動實踐,其影響將遠超雙邊范疇,逐步滲透至全球貿易與金融秩序的重構進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